張家港建人大代表之家 “有問題找代表”成百姓新習慣
|
在張家港,“有問題找代表”正在成為百姓新習慣。 “扶海花苑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30%以上,希望能在小區附近安裝便利凳。”“扶海花苑人行道停滿了車,造成了車輛擁擠,希望能建停車場。”……走進張家港市樂余鎮人大代表履職中心,樂余鎮人大代表余衛紅、顧曉英一邊和附近的居民進行交談,一邊將他們的建議認真記下,以幫助解決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這樣的鏡頭在張家港比比皆是,而其背后是張家港建起覆蓋城鄉的人大代表之家,各級人大代表在此聯系百姓,察民情、解民憂,用勇于擔當、善于作為贏得百姓認可。“只有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健全代表聯絡機制,才能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張家港市委書記潘國強表示,人大工作要緊扣大局勇擔當,把“展現一線作為”確立為履職盡責的重要導向,提振精氣神,奮力拼搏、主動作為,在服務發展大局上見真章、在提高監督質效上見真章、在發揮代表作用上見真章,以“一線”擔當展現“一線”作為。 91個“代表之家”建在百姓身邊 張家港市塘橋鎮牛橋村里,一座社區衛生服務站掩映在蔥蘢綠意之中。走進大門,在診療室、藥房、處置室等眾多常規醫療科室中,一間掛著“代表接待室”牌子的房間顯得很是特別。“有了這個代表聯系點,履職很方便。居民來看病時也會把遇到的煩心事一起說說,我就把訴求記錄下來,盡量幫助他們解決。”社區醫生袁炳忠是一名經驗豐富的中醫,也是張家港市人大代表。他既寫病歷卡,也記“民情卡”;既為百姓把脈問診,也為百姓排憂解難。 這樣接地氣的“人大代表之家”覆蓋張家港各個鄉鎮。“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是代表工作的本質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越來越感到,密切聯系群眾、促進代表作用發揮,載體建設非常必要。”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偉表示,張家港不斷探索加強和規范代表之家運行,努力建成有效覆蓋基層群眾、有效支撐代表履職的工作體系,保障和促進代表在閉會期間履職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推動代表聯系群眾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代表之家要高標準建。2019年4月,《關于高質量建設人大代表之家“一中心多站點”工作體系的實施意見》出臺,要求每個鎮(區、機關)建設一個“代表履職中心”、多個“代表聯絡站點”,其中,代表履職中心主要承載代表活動、業務交流、對外展示等功能;代表聯絡站點則更加側重向基層拓展和延伸,更加貼近群眾、更好收集民意。 代表之家還要建到百姓身邊!張家港在各鎮(區、機關)集貿市場、市民廣場、文體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代表之家,讓人大代表到群眾中去,精準了解居民百姓的真實需求,并幫助解決他們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目前,張家港共有9個代表履職中心建成運行,82個代表聯絡站(點),共91個“人大代表之家”投入使用,打通了聯系服務代表和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張家港市楊舍鎮人大代表聯絡站——城西社區梁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里,城西社區居民夏惠忠正和鄰居商量著去找代表詢問小區液化天然氣安裝的情況。“以前,有了問題不太知道應該去哪里反映,也不太知道該找誰反映。”夏惠忠笑著說,現在,城西街道流傳著這么一句玩笑話:居民有煩惱,養老中心找代表。大家有了問題和困難,第一個念頭就是到這邊找人大代表問一問、說一說。 及時回應關切贏得百姓信任 滬蘇通鐵路距離住房很近,產生較大噪音,希望能安裝隔音設施;通往14組的主干道常年失修,坑洼嚴重,易發生交通事故,望能重新修建這條馬路;新港村部分垃圾收集房地面未進行水泥硬化,垃圾投放時與地面摻雜,造成二次污染,建議進行整改……走進張家港市錦豐鎮西界港村第五代表小組人大代表聯絡站,一摞摞人大代表履職手冊整齊擺放在桌上,隨手翻開其中一本,選民反映的問題、反映時間、處理結果記錄在冊。“我們在接待選民時,會根據要求將收集到的民情意見登記在冊,再根據具體情況向有關部門反映,并督促他們及時答復、解決。”錦豐鎮人大代表陳鍵說,隨著一個個難題得到解決,越來越多的居民習慣來聯絡站反映問題,這也讓人大代表感到很有成就感。 “不斷加快‘人大代表之家’的建設發展,使代表與群眾的聯系更加緊密,暢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達渠道的同時,更需要對群眾的訴求和意見予以及時回復落實,才能真正贏得百姓的信任和認可。”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秦毅峰表示,張家港著力規范健全“人大代表之家”聯系群眾制度、意見反饋公示機制、管理運營制度,以保障和促進人大代表履職制度化、規范化,更好地服務保障港城高質量發展。 得益于閉環機制的建立,群眾反映的問題總能及時得到解決,這也使越來越多的居民養成了“有問題找代表”的習慣。“邢老師來反映居民缺少活動場地的問題,希望能就近建一條健身步道。實話說,起初我很擔心這個要求很難辦,沒想到得到了政府的積極回應和支持。”張家港市人大代表徐軍在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人大代表履職中心了解到退休教師邢志康的想法后,他將該問題記錄在當天的人大代表選民接待情況記錄本上,反饋給相關職能部門,并督促其及時答復、解決。一周后,好消息傳來,經過實地調研和多方討論,園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附近小區建設一條健身步道,供居民鍛煉身體。 代表找得到、事情有人說、問題能解決,就在這樣的互動中,群眾越來越愿意走進代表之家。今年以來,張家港依托全市代表之家,累計接待選民4200余人次,收集意見建議1081條,已辦理答復1060條,幫助解決了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產生良好反響。 在服務百姓中彰顯代表主體作用 下午四點左右,張家港市塘橋鎮人大代表履職中心“代表有約”接待室里十分熱鬧,來自金村、巨橋村、胡同社區的人大代表圍桌而坐,就推進“三優三保”過程中引發的拆遷問題,交流各自履職經驗,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每個月的15號、25號,塘橋鎮市鎮兩級人大代表將輪流來到這里接待反映問題的群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和需求。”塘橋鎮人大代表、金村村委會主任錢頌揚介紹,平常的時候,人大代表們就會相約來這里,交流最近一段時間的履職情況,互相學習創新的辦法,以此更好地為群眾發聲,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人大代表與群眾的聯系愈發密切,人大代表履職的積極性和成就感也隨之不斷提升,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張家港市人大人代聯工委主任徐敏認為,必須不斷提高人大代表自身履職能力水平,加強理論素養和工作經驗,精準把握群眾的真實需求,才能實現人大代表與群眾的關系更緊密。 聚焦人大代表能力提升,為其履職“撐腰壯膽”,張家港人大打出了“組合拳”,全力打造代表培訓、服務、激勵、監督等機制鏈條—— 建立了系統化培訓機制,以“一中心多站點”為平臺,宣傳代表履職典型,讓到“家站點”的代表、群眾,學習先進代表事跡,激發了人大代表的履職活力; 每年根據實際情況印發《張家港市人大代表在人代會閉會期間開展活動的意見》,指導各鎮(區、機關)人大結合自身實際,提前謀劃,制定代表活動計劃,改進活動方式,提高活動質量; 規范社情民意收集處理,代表收集到的人民群眾意見,以書面形式向市、鎮兩級人大反映。鎮級層面的,由鎮人大轉鎮相關部門處理;市級層面的,由市人大常委會人代聯工委轉交各工委,由其協調對口的市政府相關部門處理。 …… 在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中,代表的主體作用充分激活。“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不忘初心,不負選民。”“當好社會發展的鋪路石、為民服務的排頭兵、社情民意的傳聲筒、聯系群眾的連心橋。”……每到一處張家港“人大代表之家”,都能看到這樣令人振奮的標語。這,不僅是人大代表對選民的承諾,也是他們竭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真實寫照。(李仲勛 宗志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