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6個時區 3位諾獎得主“云對話”江蘇企業家
|
北京時間11月22日晚,一場別開生面、跨越16個時區的高端“云對話”在南京舉行。圍繞著“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這一主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于意大利、美國芝加哥、美國加州在線發表精彩演講,并與江蘇近200名企業家大咖的代表展開視頻對話。本次活動由南京市委創新委辦公室指導,南京市江寧區政府和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思謀會和江寧區工信局、江寧區科技局承辦,大全集團等協辦,揚子晚報等媒體支持。 活動伊始,南京市江寧區區長嚴應駿,南京大學常務副書記楊忠教授和思謀會常務副主席、環太集團董事長王祿寶分別致歡迎辭。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助理研究員、思謀會秘書長趙宜萱博士的主持下,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進行主題演講。 疫情加速了數字化技術的“滲透” 中國是全球數字化領導者和創新者 2001年諾獎得主、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A.Spence),如今常住意大利。南京是他印象很深的城市。在《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演講之初,他就熱情地跟大家打招呼,“南京在中國是經濟非常強的城市,產業發展在疫情過后恢復得非常好,科技創新動力強。” 邁克爾·斯賓塞認為,疫情加速了數字化技術的滲透。疫情過后,經濟的復蘇將很大程度上基于數字平臺的發展,很多行業也將面臨“實體商業+數字化技術”的混合模式。 他特別提到,“中國是全球數字化的領導者和創新者,尤其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金融科技等領域。希望這些技術能夠盡快在全球得以推廣和采納,讓更多的國家受益。” 疫情下有“贏家”也有“輸家” 疫苗等緊缺資源要有效配置 2012年諾獎得主、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埃爾文·羅斯(Alvin E.Roth)在加州上線。他圍繞著《疫情時期的經濟——短期調整與長期變化》的演講主題,以美國經濟為例,分析了疫情下的“贏家”和“輸家”。最大的“贏家”,是擁有多個數字化產品的公司,例如擁有線上購物平臺與物流運輸及云計算業務的亞馬遜、提供線上會議辦公平臺并擁有強大云計算能力的微軟等等。但另一方面,航空業、旅游業在疫情中受創明顯,并且影響可能還將持續。 埃爾文·羅斯教授提到,在疫情下,供應鏈的穩健和緊急情況下的資源配置面臨較大挑戰。舉例來說,待疫苗研發成功后,一開始還是緊缺資源時,該如何有效配置?他認為,這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現代經濟需要多種技能 要“跳出僅憑分數論成敗的思路” 未來五年最具投資價值產業:數字化技術、醫療健康和教育 主題演講后的對話環節,讓企業家們直言“收獲滿滿”。對話環節由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商學院名譽院長、行知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趙曙明教授主持,五位企業家、學者代表與邁克爾·斯賓塞教授、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共同參與。 問:中國未來五年內最具投資價值和上升空間的新興產業是什么? 答:數字化技術產業、醫療健康產業和教育產業。在發展數字化技術產業時,要注意資本市場投資風險;而醫療健康產業方面,主要包括數字化和生物醫療技術;在教育產業方面,要注重人才數字化技能培訓,關注邊遠地區農村弱勢群體的教育,企業注重在職技能培訓,引進新的教育理念。 問: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能否針對制造業中級技能人才培養與認證提出建議? 答:在職中等技能培訓對經濟發展不可或缺,建議可學習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的企業和大學合作的“產學合作”做法——企業向學校傳遞需求,學校培養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也可學習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興辦社區大學的做法,公司與學校合作來培養制造業中級技能人才。 問:對南京市在人工智能投資、未來網絡、生命健康、新金融等方面的發展有何建議? 答:未來中美可能會在醫療和氣候變化方面達成合作,并通過國際協定在數字化技術、網絡安全、人工智能方面開展合作。面對這種情況,南京市可以此為方向,積極發展相關產業。(馬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