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文博會 科技+創意讓文創可遠觀可近玩
|
江蘇展館人頭攢動
精彩的戲曲表演 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黨委宣傳部共同發起的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長三角文博會”)正在上海舉辦。本屆展會突出“交易優先、品質優良、服務優質”特色,集聚海內外優質文化資源,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高端平臺。 本屆展會上,江蘇展區圍繞全面小康、文化產業新征程年度主題,突出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組展思路。記者通過探館了解到,參展的近百家江蘇企業綜合運用多媒體、AR/VR、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體現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創新,兼具科技含量、創意思維和文化內涵。其中,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的“生日報”、少年志優秀傳統文化名家名師微課堂、江蘇紫金云美術館等一系列體現文化和科技高度融合的融媒體產品成為展覽亮點。 輸入出生日期、簽下姓名、按下“打印”……52歲的上海市民李鵬程完成上述操作,打印機隨即“吐”出一份獨屬于他的“生日報”。端詳著報頭位置“新華日報”四個大字,李鵬程很感慨:“我訂了二十幾年的《新華日報》,連特殊的合訂本都買過。我是安徽宿州人,老家離江蘇很近,當時大到國際國內要聞,小到天氣情況,都靠看《新華日報》來了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集團在許多重要展會場合免費打印“生日報”,把它作為特別的人文禮物送給觀眾,“用一張報紙把人與歷史連接起來,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 由蘇州千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康力球”,外形酷似影片《流浪地球》中的球形方向盤,一經轉動便將使用者帶入有趣的野外“跑酷”。“這款產品內置的傳感器屬行業領先,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康復訓練和幼兒教育。”現場工作人員孫兆豐告訴記者,后期還將進一步細化游戲畫面、人物動作等,適應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江蘇還有多家公司現場推出數字多媒體藝術設備裝置,打造“海浪屏”“全息墻”等網紅打卡體驗項目,引來眾多觀眾駐足圍觀。 對古今融合、雅俗共賞的美感的追求,激勵越來越多的江蘇企業探索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蘇州探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打造數字古琴、益智棋桌、“四友數字書房”等,實現“琴棋書畫”的數字化體驗,令人耳目一新。文博會現場,江蘇省演藝集團展出的戲曲機器人曲藝表演贏得觀眾交口稱贊。據介紹,這需要高精密度多傳感器設備捕捉傳統戲曲演藝的舞蹈、手勢、走位等,將戲曲動作轉變為數字化格式,最后通過人形機器人呈現表演。 在博物館授權板塊,南京博物院不僅帶來眾多創意展覽和文創衍生品,更設置了文博社會教育活動單元,通過互動分享展示文化創意新成果。在這里,憑借數碼掃描技術,南博鎮館之寶——“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大型磚畫變身木刻,將其沾上紅色印泥,覆上宣紙,以毛刷輕掃,就會得到一張“竹林七賢”人物小像,讓觀眾在體驗雕版印刷技術的同時,感受六朝人物怡然自樂的風采。 “先用清水舒展打卷兒的書頁,再在缺口處刷上漿水,隨后挑選顏色、質地相近的紙進行修補……”南博社會服務部工作人員張毅,在現場手把手地指導觀眾修復古籍。“我們這次帶來了一些相對簡單的修復技術,做了場景化的呈現。”張毅表示,之所以把古籍修復“搬”到文博會現場,是希望觀眾在體驗的過程中近距離感受修復技藝和修習匠心,“不僅讓愛護文物的理念得以普及,更讓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吳雨陽 于鋒 邵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