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背后
|
在鐘山體育運動公園,孩子們在陽光下放飛快樂。(張華 攝)
經過整治出新,秦淮區四方新村小區內植被茂盛,環境整潔優美。(鄧建鷹 攝)
市民騎行在溧水李巷美麗鄉村幸福小康路上。(馮芃 攝) 深秋時節,古都南京依然五彩斑斕、生機勃勃。 玄武湖畔、紫金山巔,市民舉起手機自拍的笑顏背后,是應對危難時節的從容頑強,是共筑美好生活的齊力同心。 作為省會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南京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落實“六穩六保”,實施城市“全周期管理”,久久為功深化創新名城建設,優化城市營商環境,不僅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巨大韌性,更為南京人民創造了更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宜業 上半年GDP進入全國前十 今年一季度,南京成為全國“萬億俱樂部”中唯一正增長城市;上半年,南京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首次躋身全國十強;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3%,繼續穩步走在國內同類城市前列。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南京全力以赴抓好“六穩”、抓牢“六保”,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堅決守住“保”的底線、筑牢“穩”的基礎、保持“進”的態勢,奮力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不懈努力。 “算算賬,今年光政府出臺的相關企業減負政策,就幫我們省了近1000萬元。”江蘇潤和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人事經理李媛麗算了這筆賬。 今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經營下滑,但潤和軟件因為本身就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線上辦公平臺齊全,所以率先于2月10日復工復產,研發業務基本沒受到影響。此外,公司還堅持穩定就業崗位,進一步擴大提供就業崗位,現有測試、需求分析等數百個崗位正在開展招聘。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沖擊,我市推出《南京市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做好當前重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40項重點任務,立足于擴大有效需求、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高群眾獲得感,多運用改革的辦法,多采取有效的措施,穩增長、促轉型、優生態、惠民生,努力實現更有質量、更有內涵的增長,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國全省大局多作南京貢獻。 宜居 “全周期管理” 打造高品質南京城 今年7月,一組名為“天空之鏡”的高顏值照片讓全國網友為南京的好空氣打Call。照片航拍于石臼湖大橋,碧藍通透的藍天倒映在寬闊的湖面上,水天一色,猶如一塊巨大的藍色水晶,畫面中間,一條帶狀公路向天際線延伸,美景如夢如幻。藍天白云,碧水環繞,環境質量的改善,體現了南京精細的“全周期管理”。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會治理是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障。近年來,南京始終堅持城市“全周期管理”,將城市有序運行的各個環節納入流程,從源頭到末梢構建城市治理的完整鏈條,實現協同高效的現代化治理模式。 疫情防控期間,全市1萬多個基層黨組織和臨時黨組織、1.2萬個網格的3萬多名網格員、30萬抗疫志愿者和社會愛心人士,匯集起守牢基層防線的三股“硬核”力量,以堅強有力、腳踏實地、擔當奉獻的“鐵腳板”精神,筑起一張嚴密防控網,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健康,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考,交出了一份厚實答卷。 “全周期管理”意味著更精細化的城市治理。南京專門成立了精細化建設管理推進辦公室,統籌700多項城市治理內容,從地下管路到空中桿線、從城市干道到背街小巷、從公廁革命到交通秩序、從綠化到亮化,有力提升了城市面貌和現代化功能品質。 在城市公共安全、垃圾分類、環境質量改善上,南京“全周期管理”也特色鮮明。在年初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南京公安48小時上線應用“寧歸來”平臺,率先在全省完成與“蘇康碼”平臺的無縫對接,成為全國首批拿出重點地區行程史人員名單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南京以打造“最安全城市”為目標,全力打造智慧公共安全“南京樣板”,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宜創新 創新指數 全球綜合排名第21位 宜創新 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為要。 作為我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南京有53所高校、大量的高水平科研院所,有80多萬大學生、80多名兩院院士和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大軍。對南京來說,科教資源“多而不強”、科技創新“有高原無高峰”的短板還較為明顯,只有創新成果及時“變現”,創新資源才能不斷集聚,創新才更有底氣、更有活力。 建設創新名城,是市委市政府主動順應大勢、立足南京實際作出的戰略選擇。 建設創新名城,南京堅持用創新的辦法做創新文章——建設新研機構,探索調動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的南京模式;種好“三棵樹”,打造創新主體梯次并進的南京艦隊;抓牢原始創新,作出科技自立自強的南京貢獻;強化頂層設計,彰顯組織推動創新的南京力度。 聚焦創新的新年第一會,已經持續開了三年。以創新為主題的市委“一號文”,已經連續出了三份。三年來,南京創新工作從“舉措創新”到“制度創新”,從“科技創新”到“全面創新”,從“對標創新”到“引領創新”,創新正成為推動南京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去年,在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中,南京市著力打造集聚創新資源“強磁場”作為典型經驗得到通報表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2020年創新指數顯示,南京綜合排名由2017年的全球第94位躍升到第21位;在科技部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南京在72個城市中位列第四。 宜商 打造全國最優 營商環境示范城市 宜商 “拿地即開工”“交房即發證”“企業登記,街道可辦”……近年來,南京市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關鍵一招,不斷創新政策、優化服務、強化落實,服務效能持續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持續增強,南京營商環境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2018年9月,南京市緊扣“堅持用戶思維、對標國際慣例、落實改革要求”總體思路,出臺《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100條》,推出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經過一年多的落實推進,形成了特色品牌、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各界好評。今年1月3日,市政府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新100條》,“新100條”多項政策措施處于全國先進水平,政策領先性達到50%以上,突出體現了用戶需求、應用場景、追求卓越、差異特色的政策制定導向。 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經濟基本盤,優化營商環境就能“留得青山,贏得未來”。隨著營商環境優化,1—4月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52048戶,其中,新登記企業22069戶,在疫情影響下保持全省第一的新增勢頭,企業發展的活躍度較高,實現逆勢上揚,有力支撐了南京市GDP的增長。(毛慶 余夢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