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運動更多樣 健身成南京生活新時尚
|
“一站式”健身體驗、運動“打卡”熱門景點、一邊跑馬一邊做公益……運動入“云端”,“體旅”相融合。如今,一提到健身,市民眼前浮現的,不再是“擼鐵”的單調畫面,健身愛好者們有了更多樣性、智慧化的運動方式。運動已經不再是簡單強身健體,作為傳遞正能量的方式,它正成為都市生活的一種新時尚。 “一站式”健身體驗,引領智慧健身潮流 全民健康,重在日常。對于南京市民來說,舉步可就的健身場所,早已是生活的標配。 在花神湖畔的二代智慧健身路徑處,家住仁恒翠竹園的姚曉敏第一次接觸到智能健身器材,“好玩哎,第一次嘗試!”這套二代智慧健身路徑共有智能漫步機、智能推舉訓練器、智能鐘擺訓練器等10件智能器材,器材上配有電子屏幕,會根據健身者的運動狀態,動態顯示心率、消耗的卡路里等數值。 2020年初啟用的花神湖智能體育公園則進一步升級,被打造成為搭載全民健身智慧步道、二代智慧健身路徑的“互聯網+”社區體育公園。前來運動的市民只需通過“掃一掃”智慧互動大屏上方的二維碼、關注微信小程序等簡單操作,就能在運動的同時實時監測自己的身體數據,幫助調整健身策略,極大提升健身體驗。 去年8月,西善橋街道智慧社區健身中心正式面向社區居民開放,這是國家體育總局在全國指定的7家試點單位之一,也是江蘇省唯一試點的智慧社區健身中心。健身中心同時配備客流和能耗監管系統、智能健身及配套設備和系統、智能化環境系統。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的實時洞察,智能健身系統可以涵蓋從檢測、評估、出運動方案到執行的健身全流程。全息沉浸式多媒體運動教室,則可以通過增強現實(AR)、視頻體感、人機互動等技術的應用,針對性解決場地、天氣、時間等限制條件對日常健身的不利影響,帶來更富有趣味性與挑戰性的健身體驗,有效提升了社區居民運動健身的便利性與舒適性。“在這里健身,感覺就像多年前科幻片看到的一樣,特別新鮮有趣。”社區居民張曉平笑道。另外,健身中心還特別設有殘障人士復健區,以及專門服務于老年群體的運動健康促進平臺。 “體旅”相融合,打造全民健身新時尚 從寂寂無名的小村莊,到經常在央視五套“露臉”的全國知名運動勝地,浦口的水墨大埝景區,把體育和旅游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創新之路。 水墨大埝景區位于風景秀麗的老山北麓,過去,這里是一個水電路“三不通”的窮山村。大埝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明海回憶道:“小時候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非常窮的小山村,沒有什么產業的帶動,出行幾乎都是靠步行,道路不通,老百姓的飲水、用電也不通,非常閉塞。” 2014年,大埝村迎來新機遇,南京青奧會山地自行車比賽從此地穿境而過,泥濘小路變身時尚賽道。村里決定抓住青奧機遇,以自行車主題為引領,發展鄉村旅游產業。2016年4月,水墨大埝旅游度假區正式開園,充分整合山、水、泉、林資源,挖掘大埝水庫及青奧自行車文化資源,主推山村休閑度假、運動休閑、文化體驗和鄉村民俗旅游,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光是今年,就有好幾場大規模賽事在我們景區舉辦。比如10月份舉辦的南京市第18屆‘世界步行日’健走活動、國慶黃金周舉辦的2020亞洲戶外運動節,還有在11月份舉辦的2020年全國山地自行車錦標賽等。”水墨大埝景區相關負責人張重美說,全國性的大型體育賽事會帶來旺盛的人氣和“財氣”,“我們每年舉辦的全國山地自行車賽都會在央視五套直播,賽事期間,吸引體育運動愛好者近萬人次,帶動了景區及周邊的餐飲、民宿、娛樂等消費,初步推算拉動消費近百萬元。” 刷的不僅是步數,更是生活的正能量 進入金秋時節后,南京的馬拉松賽事開始多了起來。11月22日,2020南京江北新區半程馬拉松即將開跑。在賽前新聞發布會上,組委會宣布,賽事特別設置了100個免抽簽直通公益名額500元/人,公益報名費用將全部用于公益項目捐贈。 以賽事回饋城市,“公益+生態”的馬拉松理念,已經成為很多南京跑友的共識。在他們眼中,奔跑不再是單純的刷步數和強身健體,更要通過跑步,為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 在南京跑友圈里,江豚灣灣酷跑俱樂部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他們不僅用腳步丈量了南京的各大景區,還跑到了全國多地,甚至世界知名城市。 從“不斷參賽、快樂地跑”,到“投身公益、為愛奔跑”,2017年以來,江豚灣灣組織過多次公益挑戰賽,通過跑步來向社會募集愛心資金。他們為貧困山區的兒童而跑,為保護長江里的江豚而跑,為宣傳垃圾分類而跑,這種變化與成長,也離不開越來越美的健身環境和時尚健康的健身理念。 “跑步,也讓我們更能發現城市的美。”俱樂部負責人孫海告訴記者,這些年,南京的新景新貌層出不窮,綠道和健身廣場越來越多,全民健身的硬件設施不斷提檔升級,“就拿濱江綠道來說,以前江邊除了幾個渡口外就是荒灘。這些年,我們親眼看著政府打造了濱江風光帶,鋪設了綠道,沿途還有了公共衛生間、健身補給站、休憩點等等。放眼全國,這么漂亮實用,能跑完一個半馬的綠道都是不多見的。有時候外地跑友過來,都十分羨慕這段濱江跑道。”(李子俊 朱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