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江蘇故事”
|
新華網南京11月18日電(湯靜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近日,“江蘇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媒體團先后到訪常州、無錫四所職業院校,走近職業教育發展的“蘇南模式”,感受各校在脫貧攻堅中的職教力量。 有教無類,有“職”不貧 職教助力脫貧,技能改變人生。2017年以來,江蘇省面向大理州、普洱市開展中職兜底招生行動、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提升計劃、推薦安排滇西學生東部就業等相關工作。全省共安排了11所優質中職學校參與兜底招生,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沒有這個政策,我就沒有機會走出大山。”就讀于該校的大理學生李紅斌坦言,非常感謝國家的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2020年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交通運輸類汽車運用與維修項目的比賽中,李紅斌榮獲車身涂裝項目一等獎。談起未來,李紅斌希望自己以后能回到家鄉做一名職業院校的技能老師,把在江蘇學到的知識和本領帶給更多家鄉的孩子。 該校專業老師倪群群透露,學校首批受到政策優惠的大理學生大多都已步入工作崗位。其中建筑系17級建筑工程施工專業的趙云聰,現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他不僅資助弟弟讀高中,還將父親帶到無錫一起打工,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夢想。 產教融合,“雙元”育人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產業,一頭連著教育,在教育扶貧里是最直接的、成效最明顯的扶貧方式。為幫助涉藏州縣解決通用航空本土化人才緊缺難題,2016年,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接江蘇省重點產業援藏項目“雪鷹通航”,與國內通航龍頭企業若爾集團共建“若爾通用航空飛行學院”。經過遴選,招收首批28名“建檔立卡”藏族貧困戶家庭子女,開展直升機飛行和維修培訓。其中,13名高中學歷學員被納入學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由學校負責學歷教育以提升學歷層次,由企業負責直升機駕駛維修技能培訓以塑造職業素能。 目前,已有11位藏族學員取得大專文憑、8位藏族學員取得直升機駕駛執照并順利就職,平均月收入超1萬2千元。校企聯合培養出首批藏族飛行學員,不僅填補了涉藏州縣的通航產業技能人才空白,也幫助藏族學員改善生活、改變命運。 扶貧扶智,立足“賦能” 扶貧重在扶智,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更成為脫貧的重要途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將“扶貧先扶志”融入育人全過程。該校注重將物質幫助和項目資助相結合,將學校原有勤工助學模式升級為引導鼓勵受助學生創新創業的模式。 在相關培訓中,學校對來自中西部的貧困學生給予優先考慮,幫助他們獲得創業技能證書,申請創業補貼和其他優惠政策。鼓勵中西部畢業生返鄉創業,為他們提供創業指導咨詢。來自甘肅平涼靈臺縣的郭金偉在校學習期間對攝影產生濃厚興趣,在創業培訓課程上受到啟發,畢業后將攝影理念和技術帶回家鄉,在當地從事婚紗攝影工作,目前帶動5人就業。視覺傳達專業2016級學生何克婷同學來自花椒之鄉甘肅臨夏,通過創新創業課程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2019年畢業后返回家鄉,一邊從事工程測繪工作,一邊幫助當地花椒種植戶進行產品包裝設計、網店美化和推銷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創新創業導師團隊應何克婷的請求,為當地購置了直播設備,幫助策劃了網上直播活動,有效降低了疫情帶來的影響。 產業幫扶,點石成“金” 產業發展是徹底擺脫貧困的動力源泉。陜西安康旬陽縣內有不少平平無奇的石頭,在當地人看來,這些石頭并無特色。頑石會否有“新生”?在扶貧調研中,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發現,旬石是工藝品加工的優良材料。文創設計、賦其新意,該校學生沈麗榕對這些石頭進行一番改造后,成品獲得師友親朋的一致好評。隨后,學校組建學生團隊再抵旬陽,實地調研、建廠開采、運輸制作,成品投入市場進行銷售。 采用線上電商、線下實體相結合,運用新媒體宣傳、設計、銷售,搭建專業“一條龍”對應模式介入……既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創業發展平臺,又能為當地政府緩解百姓就業壓力,提高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2020年1月,陜西省旬陽縣高新區,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聯合打造蘇陜扶貧協作項目——“旬石路”,對旬陽當地豐富的土石進行文化創意設計,形成系列微景觀產品。“旬天接萬里,石藝入千家”,一條嶄新的“旬石路”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