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江蘇省農村改革試驗區通過到期任務評估驗收
|
2016年,我省啟動實施第二輪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南京市高淳區等12個縣(市、區)入選第二輪省農村試驗區,共承擔四大領域12個方面26項改革試驗任務。截至2019年底,各項改革試驗任務均已到期。近期,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省財政廳開展了改革試驗任務到期評估驗收工作。 3年多來,省試驗區聚焦農村產權制度、農業經營機制、農村金融制度、農村治理體系四大領域,細化落實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標準化建設等12個方面的改革內容,大膽闖大膽試,書寫了一份出彩的改革試驗新答卷。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拓展延伸 2018年,江蘇承擔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目前全省清產核資、成員認定、折股量化和組織建立等幾項任務基本完成。明晰產權關系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改革成果,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激發資源要素活力?第二輪省試驗區圍繞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標準化建設、集體成員權退出和集體資產監管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進行探索。 為暢通農村資源要素流通渠道,減少集體資產交易中干部暗箱操作的風險,江蘇在第一輪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中,圍繞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開展試點試驗,實現了交易市場縣鎮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南京市高淳區等第二輪省試驗區,繼續從平臺建設、隊伍建設、交易品種和流程、信息管理等多個方面開展探索,力求形成契合農村產權交易特點的建設標準。金湖縣通過試點,實現市場建設、交易規范、運行制度統一標準,土地經營權、水面養殖經營權、村級小型公益工程等10類農村產權全部進場交易。南京市高淳區、連云港市贛榆區、揚州市江都區、睢寧縣、如皋市、泗洪縣等試驗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同步開展了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標準化建設試點。省農業農村廳綜合第二輪省試驗區成果經驗制定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通則》和《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信息平臺建設與維護》今年已上升為國家標準。 有償退出是拓展農村集體產權股份權能,促進農村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重要路徑。泰州市高港區圍繞農戶的承包地經營權、農村宅基地住房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等“三權”的有償退出開展探索。該區在“三權”退出的實施主體、資金來源、退出范圍和方式、補償標準、審批流程、創業就業及失地保障等方面逐項明確政策標準,既注重平衡集體和農民的利益關系,又充分考慮農民的長遠生計。 用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管住是前提。宜興市、連云港市贛榆區、鹽城市鹽都區結合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機制創新試點。宜興市建成一站式信息服務系統,將農村集體資產統一納入核心數據庫進行管理,并通過“e陽光”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多個渠道公開村務財務,方便群眾參與管理和監督。連云港市贛榆區推出“一委三會”村務治理模式和非現金結算模式,組建15個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實現監管部門與服務部門徹底分離;出臺期末承諾制度、非現金結算制度、集體資產監管責任追究制度、農村產權交易制度、村務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為集體資產管理筑起一道“防火墻”。鹽城市鹽都區在全省首創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信息一張網,實現集體家底公開化、產權交易市場化、村級議事民主化、精準管理信息化。 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加快創新 依托市場機制,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效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資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第二輪省試驗區探索了多條改革路徑。 南京市高淳區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經營機制,通過合作社帶動、農業企業帶動、電商帶動等模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構建村集體長效增收機制。全區10個土地合作模式試點項目共流轉土地9968畝,實現收益240萬元左右,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顯著增強。 睢寧縣探索“區域品牌+訂單農業”戰略,依托江蘇佳盛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建立“互聯網+農產品”發展模式,成立“睢寧菜系”農產品電商平臺,塑造本土特色品牌。依托“互聯網+集體為農服務”平臺提供線上代購代銷,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農產品銷售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今年疫情期間,當地群眾通過“睢寧菜系”平臺進行生活必需品的購買與配送,及時解決了農產品銷售與物資需求問題。該平臺今年訂單可達25萬單,完成銷售額2000萬元。 金湖縣整合地方社會資源,建成8個集烘干、工廠化育秧、植保、農機耕作等為一體的家庭農場集聚區及綜合服務中心,實現由單一服務向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流程綜合服務轉型,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據了解,僅工廠化育秧建設一項,每畝可節約70元。 金融支持“三農”渠道不斷拓寬 第二輪省試驗區針對農村普惠金融“堵點”,大力推進涉農金融服務改革,解決了資金和風險等農業生產中的“痛點”。常州市武進區2015年開展的水稻收入保險試點,被寫入2016年中央1號文件。該區由政府牽頭,與人保財險公司采取“聯辦共保”模式推出水稻收入保險,政府與保險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更好地滿足了水稻種植戶的需求。2017年,該區進一步深化水稻收入保險試點試驗,綜合確定保險金額為1800元/畝,扣除區鎮補貼部分,種植戶每畝僅需花費21.6元就可以獲得1800元的收入保障,給水稻種植戶吃了“定心丸”。2020年,武進區開展的水稻收入保險試點已作為江蘇全省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的重要政策措施,擴大至所有產糧大縣。 丹陽市創新探索涉“銀行+保險”“財政+銀行+保險”兩種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保證保險貸款運作模式,保險公司以借款人投保的保單為借款人提供增信支持,降低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獲得低成本惠農金融服務的門檻。截至2019年9月,該市累計發放保證保險貸款246筆共1.1億元,緩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再生產的融資難題。(吳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