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余名規劃師下鄉描繪大美田園
|
10月30日,“共繪蘇鄉”規劃師下鄉活動在徐州市啟動,江蘇省內外53家規劃設計院所的440余名規劃師陸續走進鄉村,描繪大美田園畫卷。 “省自然資源廳9月發出倡議后,我們團隊第一時間報了名,計劃在全省5個點開展工作。”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曹國華,如今有了新身份——駐村規劃師。當天,他第一次走進“包掛點”——豐縣孫樓街道朱堯村進行考察。在和村民們的交流中,他了解到當地已對部分農房進行了改造,而且還在推進中。“這個時候參與規劃,恰逢其時,很有必要。”曹國華告訴記者,他們將在近期到村里常駐,全面進入角色。“要保留當地的特色,提升人居環境,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江蘇要美,農村必須美。對于江蘇來說,在土地資源緊缺、耕地和生態保護壓力加大的現實背景下,提高土地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更需要鄉村規劃發揮支撐作用。 “鄉村規劃就是要回答好‘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美麗田園鄉村’這個全新命題。”江蘇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孔海燕說,發揮好規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動鄉村資源要素合理配置,為美麗江蘇建設“添彩增色”,真正做到美得有形態、美得有韻味、美得有溫度、美得有質感。 2012年,蘇州科技大學建筑和城市規劃學院教師彭銳來到當地的樹山村,為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謀劃和實踐,見證并參與了普通村到明星村的轉變。“讓村莊美起來,需要通過持續的創收為鄉村賦能,這就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彭銳不僅告訴村里要做什么,還開出“負面清單”,指出哪些不能干。比如,村里想在村口立個大牌坊,彭銳以“不適合山村”為由否決了。雖然有觀念的碰撞,但專業團隊帶來的改變顯而易見。彭銳團隊開發的文創產品,帶動樹山村一年引來上百萬游客。 “2016年,徐州組織過近百名規劃師下鄉,當時要求重點圍繞莊體開展規劃編制工作。現在的理念是全域規劃,更強調按需編制、統籌發展,重點統籌村莊發展目標、生態保護修復、文化傳承、產業發展、農房布局等八個方面,并明確了村莊近期建設目標。”徐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副書記周宣東說,徐州去年完成了全市鎮村布局規劃編制、審批、備案工作,覆蓋2202個行政村、9550個自然村,今年又優選出15個村莊作為編制試點,堅持規劃先行、有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此次活動明確要求,積極探索扎根式、溝通式、陪伴式的鄉村規劃服務模式,每個團隊保證每年開展至少3次駐鎮駐村服務,鼓勵在鄉鎮建立“共繪蘇鄉,規劃師下鄉”工作站,面對面給予針對性、科學性、專業性的幫助與支持。這樣的貼心服務,可以有效避免規劃不接地氣、貪大求洋、標新立異等問題。前些年,徐州市柳泉鎮北村曾請大城市的“高大上”專家來設計,最后方案沒有通過,主要是可操作性不強,感覺沒了山村味兒。“最后我們改請鄉土專家,充分利用村里的山石、老樹、磨盤進行改造設計,這些細節讓人印象深刻。”北村村黨支部書記劉廣鐸說。 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鄉村研究所所長汪濤說,在規劃實施環節因為認識的不同、工藝水平的差距、村民需求的調整等原因出現變化,規劃師要現場優化方案,盡可能保證規劃能夠原汁原味地呈現。 多到田間地頭、多聽方言土語,規劃師們走進阡陌鄉間,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規劃實踐,既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又強調空間品質,不斷塑造具有江蘇特色的美麗鄉村。(王巖 岳旭 張洪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