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春文學獎”時隔35年再度頒發
10月31日,由南京《青春》雜志社主辦的“青春文學獎”時隔35年再度頒發,25位新人寫作者獲頒該獎項。作為上世紀80年代頗具影響的文學獎,“青春文學獎”曾經發掘或哺育了王安憶、梁左、張平、梁曉聲、蘇童、韓東等后來雄踞文壇的著名作家,此番“重啟”又適逢南京入選“文學之都”一周年,自然收獲了不少關注。 《青春》雜志社主編李檣介紹,和1980年至1984年舉辦的前五屆“青春文學獎”相比,本屆評獎進行了大膽創新:一是向全社會進行原創征稿,并將征稿對象鎖定為全球大學生華語寫作者;二是將獎項定位于“發掘寫作天才,培養文壇巨匠”,力圖使獎項成為經典文學的策源地;三是邀請了16所全國重點院校的文學院、系、研究所和江蘇省作協作為“青春文學獎”的專業指導單位,提升評獎的專業水準。 本屆榜單中,湖南吉首大學宋旭東的《交叉感染》、華中師范大學楊光的《狂想一九九三》、山東財經大學鄧銳的《流水天賦》、華中師范大學陳瓊瓊的《我的黃金時代》等分別領銜長篇小說獎、中短篇小說獎、詩歌獎、散文獎。 “前輩得主”、詩人韓東建議年輕大學生,寫作前應盡力讓自己變成一張“白紙”,在澄澈的狀態下進行富有獨創性的文學實踐。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作家蘇童將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名言“才華就是緩慢的耐心”送給了晚輩們:“才華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才華,取決于你所付出的時間。寫作者只有持續地、充滿耐心地對待文學這項事業,才能最終鍛造出才華來。”《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詩人鄧凱寄語年輕人:“要想寫作,必先生活,要去寫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復旦大學教授、評論家郜元寶則認為,當代寫作者既要認識到生活與藝術之間的“源流”關系,也要及時更新認知:當今時代里,網絡生活也構成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問、知識等非直接生活經驗類的營養積累,一樣可以輔助文學創作。(馮圓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