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讓“土專家”“田秀才”香起來
|
圖為中國江蘇鄉土人才“三帶兩助”建設成果展現場。(范俊彥 攝) 54位鄉土人才大師現場展藝, 100多種江蘇名特優產品展銷,600多件工藝大師經典作品展示……11月6日,為期3天的首屆中國江蘇鄉土人才“三帶兩助”建設成果展暨長三角鄉土人才發展論壇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拉開帷幕。 本次活動由省人才辦、省人社廳聯合主辦,圍繞鄉土人才“三帶兩助”作用發揮,采取“展、演、會、銷”四位一體方式,立體呈現2017年以來江蘇鄉土人才工作取得的成就。觀眾可現場觀摩大師技藝技能,近距離目睹各個種類、各個流派鄉土人才的絕技絕活,感受歷史經典文化的魅力。 在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展區,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能手現場展演絕技一亮相,就吸引很多觀眾圍觀。南京林業大學一位退休教師在泰州館根雕藝術大師帥春燕的作品前駐足良久,“我很喜歡根雕,自己平時也嘗試做一些,但跟大師作品比差遠了。”帥春燕表示,隨著百姓生活富裕,作為工藝品的木雕市場也越來越大,“現在很多年輕人愿意來學,我已經帶了200多個徒弟。”為鼓勵根雕產業發展,泰州專門成立一個木雕產業園。“一門手藝帶動一個產業。”泰州市人社局副局長錢筱湄說,隨著線上線下銷路渠道的暢通,泰興當地的土專家們將傳統的黃橋燒餅、小提琴、盆景園藝等做大做強,致富一方。 在蘇州館,一名年輕的繡娘坐在木機前,拿著梭子和撥子的手上下翻飛,這位年僅17歲的繡娘來自蘇州技師學院,是高級工藝美術師、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緙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華惠英的徒弟。學緙絲刺繡才一年,已經熟練掌握了基本技法。“一位成熟的繡娘起碼需要在繃架前苦練5年,過去不少當地年輕人堅持不下去,導致緙絲刺繡技藝青黃不接。”華惠英說,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傳統技藝的重視和保護,以及“現代學徒制”模式的推廣,越來越多年輕人拜師學藝,新老攜手,為這項古老的非遺項目注入新的創意,展現新的活力。 展示場館內,最熱鬧的莫過于名特優產品展銷區。一大早,常玉蘭盆牛肉展臺前就排起長長的隊伍,兩位工作人員忙得團團轉。常州豐裕園糕團、連云港桃林燒雞等展位前也是擠滿了人。中午時分,在南京情侶園晨練出來逛展的呂阿姨左手拎著常州燒餅和糕點、一頂藍印花布帽子,右手提一盆南京友邦菊花,滿載而歸,“沒想到在這里一下子買到這么多好東西。” 開幕式上,政商學企各界人士和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鄉土人才代表通過線上、線下共聚一堂,共話“展鄉土人才風采,譜鄉村振興新篇”。三省一市人社部門聯合發起成立長三角鄉土人才發展聯盟,共建長三角區域鄉土人才合作交流平臺,共同謀劃鄉土人才一體化發展大計,共同展望鄉土人才美好未來。 人社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李金生表示,江蘇鄉土人才隊伍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評選支持一批“三帶”名人、“三帶”能手、“三帶”新秀;率先舉辦鄉土人才傳統技藝技能大賽;率先開展鄉土人才高級職稱評審,產生362名“教授級”鄉土人才;率先選樹鄉土人才大工匠、大能手……一系列開創性舉措,推動鄉土人才從幕后走向前臺、從單槍匹馬到集團作戰、從鄉村民間到香飄全球,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省人社廳廳長戴元湖在致辭中表示,江蘇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更應勇立潮頭,積極進取,更大力度推動鄉土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傾盡所能、傾力所有,提供更優的平臺、更好的環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更多鄉土人才在江蘇大地迸發能量、施展才華、展現作為。 全國時代楷模趙亞夫、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范澤鋒、陸琴腳藝三把刀公司董事長陸琴分別發表主題演講。賀云翱說,每一位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者都是國之寶物,都值得尊重、呵護和禮敬。“今天,在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再也不會把能工巧匠掌握的技藝看成是‘雕蟲小技’,而是把他們視為‘大國工匠’,把他們傳承的技藝視為‘文化遺產’,納入法律保護。” 展會期間,還有12個由知名大師或非遺傳承人領銜演出的傳統文藝展演節目,室內節目包括省演藝集團專業演員演出評彈、昆劇等曲目,以及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錫劇、丹劇、秧歌、雜技、木偶戲等節目。室外節目包括省級非遺傳承人領銜主演侯沖手獅舞、竹鎮龍行女子高蹺、鞭龍共舞等。 (黃紅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