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綿兜”、宋錦織機……江蘇非遺“匠心”閃耀進博會
|
新華網南京11月7日電(龐雪汀)走進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博會國家級步行街展示區,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五彩繽紛的江蘇館。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宋錦織機,由老手藝人展示的“剝綿兜”傳統手工藝,燦若云霞的宋錦、蘇繡織品……獨具江南韻味的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吸引眾多觀眾前來參觀。
進博會江蘇館(席航飛 攝) 在山水絲綢展臺,年過六旬的老手藝人姚來英正在展示“剝綿兜”的傳統工藝,將潔白如雪的蠶繭泡水、開剝,拉扯成薄如蠶翼的繭絲,層層套在模具上,姚來英行云流水般的制作手法,贏得了圍觀人群的陣陣叫好。這個“抽絲剝繭”的過程,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蠶桑絲織技藝中重要的環節。剝好的“綿兜”正是蠶絲被,蠶絲棉襖的原材料。
傳統手工藝“剝綿兜”(席航飛 攝) “‘剝綿兜’必須要以手工來完成,這樣制成的蠶絲被又輕又暖。目前我們從事這項工藝的工匠,年齡最大的已經有70多歲,我們也想通過這次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們的傳統手工藝和老字號,傳承這項珍貴的技藝。”該展臺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在江蘇館展區的另一邊,一架綁著大量絲線的木質機器,讓大家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紡織作坊剛剛興盛的年代。這架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織機,正在展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宋錦織造技藝。
現場展示的宋錦織機(席航飛 攝) 在傳統織機旁,是宋錦融入現代時裝、手提包、絲巾的各類產品,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購買。顏色絢麗、圖案雅致、工藝精美,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場宋錦帶來的視覺盛宴。
用宋錦制成的手提包、錢包(席航飛 攝) “宋錦的工藝非常精細,它的針腳非常細密,手工制作宋錦,每公分可以達到660根絲線的密度,而整個面料觸摸上去又很平整絲滑,最為難得的是,它還十分耐磨、經用。所以說宋錦是美觀性和實用性兼具的。過去宋錦是皇室貴族才能享用的,而現在,我們用宋錦制成包、衣服、絲巾等生活用品,也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華說,“我們參加進博會,一方面是想做企業的品牌推廣,另一方面也是想做一個文化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宋錦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