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窮”趕出去,日子好起來!——長沙岳麓區與湘西龍山縣“結對幫扶”結出脫貧碩果
|
央廣網長沙11月4日消息(記者傅蕾 通訊員賀喜迎)打開中國地圖,地處湘江之畔的長沙,位于武陵腹地的龍山,相距近500公里,兩地山水相隔,卻情同手足。 自1994年開始,長沙市委、市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傾力傾情傾智對口幫扶龍山,加快了龍山脫貧攻堅、同步小康進程。 26年對口幫扶,送技術、引資金、抓項目、聚英才、促發展。26載風雨同舟,長沙與龍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龍山縣成了“長沙市的第10個行政區劃縣”。 4年前,岳麓區與龍山縣洗洛鎮“結對子”,承擔起了對口幫扶的責任,洗洛鎮成為了岳麓區的“第十八個街鎮”。 長沙路、長沙大橋、岳麓大道......走進龍山縣城,這些帶有“長沙印記”的地標,隨處可見。紅石田園綜合體、灣塘學校等一批產業、民生項目也在這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4年時間,岳麓區成立了以區黨政主要領導為組長和第一副組長的岳麓區對口幫扶龍山縣洗洛鎮工作領導小組,堅持“產業為先、教育為本、民生為重”,對龍山縣投入對口幫扶資金達4200余萬元,做好精準扶貧文章,洗洛鎮的貧困發生率已由2016年的12.9%下降到如今的0.59%。
村民在專家指導下維護靈芝菌包(央廣網發 黃凌晨 攝) 產業扶貧——“小靈芝”帶來“大收益” 走進位于紅石村的靈芝種植大棚,一壟壟靈芝已經收獲完畢,被擺上了展示架,一同被展示出來的還有靈芝孢子粉、靈芝酒、靈芝盆景,一株小小的靈芝在這里變換出了不同形態。 可別小看這株手掌大小的食用菌,就在這4畝不到的大棚里,靈芝產量可達到1噸,靈芝孢子粉產量達到800斤!爱a品售出后,保守收入能超過百萬元!闭f起今年的收獲,靈芝種植技術組組長張元秀滿臉笑意。 時間回溯到2019年3月,彼時,岳麓區第二批對口幫扶龍山工作隊剛在龍山落腳!霸鯓訋Т迕駛兠撠殹薄翱梢园l展什么產業項目”這兩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們的腦海。 空想不行,還要調查。扶貧隊邀請農業專家進行了三輪考察后,發現紅石村氣候條件適宜、水源充足,適宜種植靈芝。“靈芝種植周期較短、附加價值高且耐儲存,種植風險可控。” 紅石村村民張天明今年52歲,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外出務工,微薄的收入都用在了供養兩個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上,兩年前還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小靈芝”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大變化”。護土、澆水、靈芝維護……這些并不復雜的活計讓張天明一天能拿到100元工資。“不算上我種百合的收入,在這里一年收入就能破萬!彼χ嬖V記者,現在他的收入更多、更穩定了。 同樣開心的還有張元秀,現在他和幾個村民都掌握了種植技術,來年便可以用今年賺到的“第一桶金”繼續采購菌包、種植靈芝,將種植大棚的面積再擴大些!敖衲攴N植積累了很多經驗,明年我們就更有信心了。” 走出靈芝大棚,記者注意到一塊大大的招牌——紅石田園綜合體!斑@邊300余畝的地已種上了果樹,下一步還將發展觀光旅游、瓜果采摘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睆堅愕囊环捵屓瞬唤谙,幾年后,桃樹、李子樹紛紛掛果,紅石村靈芝滿園、瓜果飄香,村民們的生活也將日益甜蜜。
![]() 修葺一新的灣塘學校(央廣網發 黃凌晨 攝)
教育扶貧——扶智是最長效的脫貧方式 途經酉水河,穿過蜿蜒的山路,我們見到了灣塘九年制學校。這里現有481名學生,其中超過80%的孩子是留守兒童,超過30%的孩子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 彭蓮花在灣塘學校教授孩子們小學語文,從教已有17個年頭。她感受到的變化開始于老師們的教學環境。“可以說是煥然一新!彼嬖V我們,孩子們的教學樓是近些年建的,但老師們直到三年前還擠在一層低矮的平房里辦公,所有人共用一臺辦公電腦;一到冬天,外面刮大風、里面刮小風,老師們只能用塑料薄膜糊窗戶。 隨著幫扶資金的投入,新的教師辦公樓于201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今,在3層高的綜合辦公樓里,每個老師按照教學科目分到了不同辦公室,有了自己的辦公電腦、書柜!碍h境好了,教起課來也更有動力了”。 ![]() 教師展示“幫幫通”(央廣網發 黃凌晨 攝)
走進教室,推拉黑板后面藏著一塊大屏幕,彭蓮花向我們介紹道:“這是我的教學助手——幫幫通,有了它,孩子們理解一些知識點就更加直觀了!闭f話間,她將一本作業放上展示臺,孩子們的作業便投影到幫幫通大屏幕上,需要改進的地方便一目了然。不僅如此,幫幫通還可以與省城名校名師進行遠程教學、交流,讓山里的孩子也能共享岳麓區的優質教學資源。 如果硬件的改善是“煥然一新”,那么軟件的改善可以說是“長遠長效”。 去年9月,彭蓮花和同事們也來到了岳麓區的各個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跟班學習。 今年8月,灣塘學校與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岳麓區博才洋湖小學兩所學校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在兩年協議期內,長沙岳麓區博才實驗學校將從管理、師資、文化等方面幫助灣塘學校。 今年10月14日,岳麓區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岳麓區實驗小學、岳麓區博才梅溪湖小學、岳麓區博才洋湖小學的26位骨干教師走進湘西大山,來到灣塘學校、洗洛中學、洗洛小學、里耶民族小學等四所結對幫扶學校開展送教送課、慰問困難學生,還為4所學校捐贈資金50萬元。 民生扶貧——搬出新生活,幸福觸手可及 秋高氣爽,忙完農活,大塘口村村民向才品泡上一壺茶,坐在自家平房前曬太陽。在這之前,他從沒想過能過上這樣的生活。“以前家里吃水都不方便,現在我搬遷下來了,公路通了,用水用電都方便了。” 八十年代初,因灣塘水電站工程建設,大塘口村成為水庫主淹沒區之一,向才品一家便依山建成了他們的房子。由于村里海拔較高,他都要去山上水源地“趕水”,排空水管讓不多的水流進村部和自家水缸,遇上枯水季一天要去上幾次。這樣的水渾濁、雜質多,但村民們卻喝了大半輩子。 這樣的情況在去年有了改變。岳麓區撥付了近27萬資金,用于大塘口村安全飲水提質改造工作。扶貧隊員和村民們跑遍了所有水源地,制訂了最佳的方案,通過鉆井、建蓄水池,終于解決了村里人“喝水難”的問題。 與此同時,向才品申請到的10萬元危房改造基金,村集體也為他報批了新的宅基地,建好新房,一家人在新家開啟了新的生活。 村民們生活條件的改變不止發生在這一村一寨。 “大家加緊干,收尾工作做好,到年底咱們洗洛自己的衛生院就能投入使用了。”在洗洛鎮衛生院建設現場,建筑主體已經全部完成,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前坪的道路硬化等收尾工作。
即將建設完成的龍山縣洗洛鎮衛生院(央廣網發 黃凌晨 攝) 今年年底,面積4400平方、能容納50張病床的洗洛鎮衛生院也將投入使用。到那時,洗洛人看病不用再跑縣城,在家門口就能就近就診。 這些好的轉變與岳麓區堅持落實“六個覆蓋”計劃分不開。四年時間,岳麓區設立110萬元危房改造專項資金,幫助全鎮貧困戶和邊緣戶危房改造、異地扶貧搬遷;投資110萬元實施安全飲水計劃,為4個深度貧困村修建安全飲水保障工程;投資140萬元打通切碧村、坪中村、大塘口村的組級路;設立55萬元扶貧幫困基金,救助遭受大病、發生意外的困難家庭。 現如今,洗洛產業發展壯大了、生活條件改善了、就醫就學方便了,但岳麓區幫扶洗洛的腳步并不會就此停下。 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下一步,岳麓區將繼續在產業就業、教育消費等方面完善扶貧長效機制,夯實產業基礎、完善產業鏈條,讓洗洛人不僅能趕走“窮”還能迎來“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