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神經內分泌腫瘤高峰論壇在寧召開
|
“云上”與國際權威專家共同探討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世界性難題,分享我國醫學創新和實踐探索。11月7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組(CSNET)、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消化外科專業委員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組(CRDS-NET)和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專業委員會(JRHA-NET)牽頭舉辦的首屆全國神經內分泌腫瘤高峰論壇(南京)暨金陵國際神經內分泌腫瘤論壇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開幕。 此次大會,國內外神經內分泌腫瘤(NET)領域知名專家匯聚一堂,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聚焦NET領域最新醫學創新模式,促進學科交融,踐行醫學探索,進行專題授課和主題討論。 “小病灶大轉移” 神經內分泌腫瘤亟需引起重視 67歲的胡女士是一位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確診前,她經常腹痛、腹瀉。“我以為是腸胃不好,就沒太在意。”直到今年5月,她在省人民醫院確診后,才意識到自己得了一種全球發病率為每年8.4/10萬的罕見病。 胡女士的遭遇不是個例,由于神經內分泌腫瘤體積較小、癥狀模糊、無特異性,在臨床上確實容易漏診、誤診。一項嚴峻的數據顯示,從患者發病到確診平均要延誤5-7年,漏診誤診率高達50%以上。 由于診斷困難,腫瘤發現時往往還會伴隨多部位轉移,危害患者的健康。江蘇省人民醫院老年消化科、江蘇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中心主任、現任CRDS-NET組長和JRHA-NET主任委員湯琪云教授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組起源于全身肽能神經元和神經內分泌細胞的一種彌散分布的復雜的、異質性很強的罕見與少見病。在臨床中可表現為“小病灶大轉移”,病灶部位雖小,但它可轉移的器官廣泛,給治療也帶來較大難度。 湯琪云自英國皇家自由醫院歐洲NET卓越中心訪學回國后立志深入研究神經內分泌腫瘤,2018年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成立了省內第一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中心,這也是全省第一個成立專病病房、專病門診、多學科聯合門診的醫療部門。短短兩年時間,集中診治1000多例NET患者,在省人醫多學科強勢聯合診療的模式下,中心迅猛發展,其影響力輻射全國,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在大會上,湯琪云根據近年來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內鏡下治療研究進展,總結出“共識與爭議”,與在場的同仁進行分享。她從患者生存獲益角度出發,探索診療模式,并總結何種情況下對NET進行內鏡治療可以獲益。 “當然,必須要提醒患者重視胃腸鏡在疾病早期篩查中的作用,呼吁這項檢查能納入常規體檢項目,以便及時發現和診治疾病。”湯琪云說。 多學科合作 聚焦疑難問題造福更多患者 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提高,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正從“罕見病”轉向“少見病”,甚至未來可能發展為“常見病”。但目前,由于病理診斷困難及檢測技術復雜艱深等問題,神經內分泌腫瘤仍然是疑難復雜性疾病,需要內科、外科、內分泌、腫瘤、腔鏡、病理、影像核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專家合作診治。 江蘇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唐金海教授舉例說,神經內分泌腫瘤在全身各個部位的表達不一樣:消化系統可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呼吸系統可表現為咳嗽、咳痰、哮喘等,這為確診增加了難度。“治療方式上也不能靠單一手段,內外科綜合治療等都要通力合作。正規的診療需要多學科共同關注,規范化發展。” 多學科合作治療效果已經初顯,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人民醫院肝膽中心主任王學浩教授在致辭中就特意提及:“從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中心成立以來,不到兩年的時間,對原發和轉移性肝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治療手段,手術切除以及肝臟介入等治療100多例次,給患者帶來良好的生存獲益。” 技術與人才 仍是學科建設的核心議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醫科大學校長沈洪兵教授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基因組新技術與腫瘤精準治療》的主旨演講。他認為,基因組測序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將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多有效信息。未來通過基因檢測,可以清晰看到患者是否為某項疾病的易感人群,哪些藥物對患者最為有效,從而使診療更加精準。 “其實在肺癌領域,靶向藥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但在神經內分泌這種亞型上,以往研究不夠,需要進一步拓展。”沈洪兵總結。 和沈洪兵一樣,不少專家的發言中都提到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在中國,神經內分泌腫瘤基礎研究系列成果與國際先進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同時,也達成了一個共識:基礎學科建設和研究離不開技術和人才。 湯琪云作為江蘇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中心的領頭人,近年來也經常通過科普和遠程宣教,致力于加強醫護人員與普通百姓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希望通過此次峰會,將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同行交流,最終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去,服務百姓。”(沈崢嶸 蔣明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