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湖南篇】“非遺+扶貧” 瑤族村過上新生活
|
央廣網郴州11月3日消息(記者堯遙)瑤歌合唱、瑤族草龍、瑤族長鼓舞……在湖南省資興市唐洞街道茶坪瑤族村,瑤族文化展演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市民駐足觀看。
瑤族草龍展演(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瑤族合唱(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瑤族長鼓舞(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這不是一個傳統的瑤族村寨,而是位于城鎮里的新“社區”。資興市唐洞街道茶坪瑤族村轄8個村民小組,433戶126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30人。茶坪瑤族村屬國有煤礦采煤沉陷區項目集中安置村,2010年整村從原碑記鄉900米的茶坪嶺上搬遷安置到唐洞街道田心社區境內,新建了房屋20棟455套,占地面積60余畝。 搬進了新家,瑤族人也開啟了新生活。68歲的趙五花以前住在山上,和8個兄弟姐妹擠在一起,“交通非常不方便,孫子出來讀書還得在城里租個房。”2010年搬遷后,趙五花平時在城里幫別人做衛生清潔、種花賺錢,閑暇時還會去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采草藥來賣。談起新生活,她滿臉笑容:“現在祖孫三代住在100平方米的房子里,還帶一個雜屋。孩子去城里上班也方便,每天20分鐘的路程,孫子上學也不用再租房了!”
![]() 搬進了新家,瑤族人開啟了新生活(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搬得出,還要能致富。當地黨委政府還同步做好就業引導服務。依托“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工程,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請庫管局、農業局、瑤族文化協會專業人士傳授技術,同時組織本村瑤族文化傳承人去廣西、廣東等地學習瑤族刺繡等,開展技能培訓,拓寬致富門路。 唐洞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曹源表示,他們鼓勵年輕人去城區的工業園區務工。2018年,茶坪瑤族村在資興市工業園區等進廠務工220人,人均增收3-4萬元。 “注重扶貧與產業發展相融合,有意愿在山上發展產業的,我們也提供幫扶,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和免息三年的5萬元小額信貸。”曹源介紹,在羅仙嶺上,村里建立了1000畝果木、500畝高山有機茶、6000畝楠竹三大綠色基地,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解決本村150人就業,人均增收9000元。 61歲的村民趙加全就是產業脫貧的受益者。多年前因病致貧的他在身體情況好轉后搞起了動物養殖,“村里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現在在山上養了100多頭黑山羊、12頭母豬、22箱蜜蜂,2019年順利脫了貧。”
湖南省資興市唐洞街道茶坪瑤族村(央廣網記者 堯遙 攝) 此外,資興還創新扶貧模式出新招,實施“非遺+扶貧”項目,將瑤族特色文化與現代生活元素有機對接,做好山下文旅融合的文章。每年舉辦農歷三月十一“起春節”、七月十五“團圓節”、十月十六“盤王節”三大傳統瑤族民俗文化節和瑤族非物質文化展演展示活動,引導農戶發展瑤家農家樂,制作瑤家土酒、藥膳等特色食品,加工包裝瑤家土蜂蜜、干蕨、干筍等土特產,積極探索發展鄉村旅游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2019年,茶坪瑤族村成功舉辦了郴州全域旅游第一場文旅活動,來自郴州、韶關等地的幾百名自駕游客體驗了瑤族傳統文化及特色美食,活動為打造瑤族文化旅游特色村寨打下基礎。 通過實施產業扶貧、“非遺+扶貧”等項目,茶坪瑤族村實現了“搬得下、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的目標,瑤民的人均純收入由搬遷前的40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17700多元,村里也成功獲評全國文明村、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村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