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青春力量 “寧聚青春”吸引青年融入南京
|
南京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實施“121”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以來,共青團南京市委以“寧聚青春”行動為主抓手,聚焦青年大學生和青年創業者兩大群體,努力幫助更多的青年感知南京、愛上南京、留在南京,為創新名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真誠邀約,熱忱展示城市魅力 62所高校院所,超80萬名在校大學生,每年20多萬畢業生,是南京發展的寶貴資源和優勢。自2018年起,共青團南京市委連續兩年牽頭承辦“在寧高校大學新生集體開學典禮”,第一時間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新生表達南京的熱忱之心。 2019年,“在寧高校新生集體開學儀式”在東南大學舉辦,參加的高校院所由上一年的53家擴展至62家,參會新生代表由2000人增加到3500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酈波以《文化南京:一首詩一座城一種人生》為題開講新生公開課,現場發布的面向大學新生“八大服務計劃”,以及面向大學畢業生的“寧聚計劃”,生動展示了南京的城市魅力和躍動的“青和力”。 共青團南京市委聯合南京江北新區團工委及11個行政區團委,為大學新生量身定制了43條“萬名大學新生看南京”參觀線路,既有紅色景點、名勝古跡,也有高新企業、創業園區,大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打卡,親身感受城市脈搏。2019年,共青團南京市委共組織“大學新生看南京”活動186場,覆蓋駐寧高校大學生19627人次。一條“看南京”的路線,就是一部歷史、一堂團課、一次社會實踐,展示了南京“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新名片,也發出城市向廣大青年人才“邀約”的強音。 注重育人,多元體驗融入城市發展 緊抓大學生四年成長“黃金期”,實施“萬名大學生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崗位實習”計劃和“重大賽會志愿服務”計劃,在實踐中幫助青年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融入城市發展。 按照南京市委要求,共青團南京市委從2018年起,開展“萬名大學生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實習”計劃(下稱“三進實習”),大力整合就業資源,提供多元化職業體驗,為大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習崗位和機會。 去年,“三進實習”募集的崗位數量、種類相比2018年實現多重提升:崗位數量從3588個增加到11528個,實習學生數從在寧15所高校的2368人增至全國102所高校共計12173人。 今年7月初,重點面向在寧大學生發布2884個暑期“三進實習”崗位,來自國內外229所院校的1551名大學生被成功錄用,順利開啟自己的暑期崗位實習。在國家開發銀行江蘇省分行規劃處一個月的實習,讓東南大學金融專業碩士二年級學生姚冬琪切實感受到,“增強國力、改善民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個具體項目里,體現在每一個人兢兢業業的日常工作中。 共青團南京市委學少部部長朱薇薇說,通過“三進實習”,學生可以更早接觸社會,加深對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認識,同時,在互動交流活動中,拉近與同事的距離,拉近與社會的距離,重新審視大學生活,明確學習目標,為今后職業生涯增加砝碼。 志愿服務活動是青年大學生加深與城市互動的重要途徑,近兩年,共青團南京市委共組織19972名“小青檸”志愿者,為南京創新周、南京名城會、羽毛球世錦賽、籃球世界杯、森林音樂節、南京馬拉松等重大賽事賽會提供服務保障,在“統一行動日”“暖冬行動”和疫情防控等工作中,也活躍著廣大青年大學生志愿者的身影。在對城市發展的奉獻和付出中,青年學子們加強了與南京的情感連接。 聚力服務,打造閉環青創生態鏈 近年來,共青團南京市委全力打造集“辦大賽、建平臺、聚伙伴、強服務、造氛圍”為一體的青年創新創業服務鏈,通過辦大賽,找到并聯系創業青年和創業項目;通過建平臺,打造市區兩級青創陣地;通過聚伙伴,力促要素資源對接;通過強服務,為創業青年精準賦能;通過造氛圍,幫助更多的大學生留寧創業,為青年人才提供干事創業、大顯身手的夢想舞臺。 連續4年舉辦青年創業大賽,持續拓展“贏在南京”“創青春”等大賽的覆蓋面,去年成功引入全球性賽事ICAN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總決賽,吸引了508個國內頂尖科技大學生項目在南京同臺競技,3000名全國高校學子來寧感受“強富美高”新南京的建設成果。 為幫助青創大賽中脫穎而出的項目落地生根,在線下,共青團南京市委打造C++、夢想家、蘇青合伙人等一批有影響力的實體陣地;在線上,推出青創夢想數字地圖,為青年提供服務更精準、覆蓋更全面的創業平臺空間。 經驗不足和融資難,是青年在創業中遇到的兩個突出難題。共青團南京市委開展青年創客實訓營、“新農菁英”訓練營等特色項目,為創業青年精準賦能;通過理論課程培訓、崗位實操訓練、園區企業參訪、精準資源對接等方式,不斷豐富青年的創業經驗。同時,聯合金融機構,梳理針對創業青年的金融產品,發布青創融金融產品榜單,助力創業青年對接股權債權融資金融服務,緩解融資難題。 據統計,近兩年來,南京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超過70萬,去年碩博人才增長了150%……南京正形成吸引青年生根發展的“強磁場”,成為大學生擇業求職的“第一志愿”。(施團萱 楊頻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