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媒體人近距離感受“小康大美”新江蘇
|
10月12日-15日,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小康大美——“SHOW JIANGSU”攝影采風活動走進鎮江和鹽城,來自法新社、歐新社、馬格南圖片社、日本經濟新聞、日本每日新聞等海外知名媒體的記者和專業攝影師,用生動的鏡頭語言講述“強富美高”新江蘇。 4天時間里,采風團先后走訪了百年名企鎮江恒順醋業、高速工具鋼產量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的天工國際有限公司,以及汽車行業的佼佼者鹽城東風悅達起亞等,聚焦科技賦能制造業所煥發的全新活力。 在恒順的自動化灌裝車間,卸垛、溫瓶、灌裝、烘干、貼標、打碼、裹包,一切流程都在傳輸帶上完成,5-6個工人一小時能灌裝24000瓶醋,是以前工作效率的6-8倍。 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應用科技的意識,更需要具備自主創新的能力。始建于1981年的天工國際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去年開始研發生產前沿新材料粉末冶金,填補了國內空白。當通紅的鐵塊帶著飛舞的火星從腳下傳送帶上滑過時,馬格南圖片社攝影師Yolanda連續按下快門,情不自禁地說:“這里就像是賽博朋克的奇幻世界。” 靜泊的漁船,隨風而動的風車,一望無垠的濕地,不時掠過水面的飛鳥。世界自然遺產黃海濕地核心區條子泥濕地是太平洋西岸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也是世界多種極危、瀕危鳥類遷徙期最為青睞的棲息地。外籍攝影師手里的“長槍短炮”、無人機一起開動,優美的生態環境就此定格。 守住生態底線,最大化開發利用風電資源,鹽城不僅守住了“綠水青山”,也贏來了“金山銀山”。東臺“風光漁”互補產業基地和金風科技讓采風團深刻感受到綠色能源的活力。上有風力發電、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面養殖,該基地是國內最大“風光漁”一體化電站、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灘涂風光電產業基地,去年提供清潔能源約23億千瓦時,可供應東臺近60%的用電量。自由攝影師Nico Derouge說:“這里對綠色能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保護令人贊嘆。” “小康”到底是什么模樣?攝影師鏡頭里定格的一張張燦爛笑臉也許能給他們一些答案。 位于鎮江潤州區迎江路的適老社區地處老城區腹地,老年人占總人口60%。采訪團到來時恰逢就餐時間,有序排隊打飯的爺爺奶奶們瞬間成了主角。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社區常態化開展各類志愿服務,為鄰近社區的老人和殘疾人提供免費或低價服務,包括餐飲、理療、圖書館、棋牌室等,極大程度地方便和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法新社記者Dan Martin表示:“此行讓我對江蘇有了更多認識,對江蘇人的幸福生活有了更加直觀的體驗。”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這些鮮活的素材,上傳各大圖庫后迅速被《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媒體采用,向世界展開一幅“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幸福生活圖景。(朱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