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蟹”逅水鄉 大通湖品蟹美食旅游節開幕
|
央廣網長沙10月18日消息(記者鄧文輝)“秋風響,蟹腳癢”,又到一年螃蟹最肥的季節。“夢里水鄉 稻蟹飄香”2020大通湖區金秋品蟹美食旅游節在18日在大通湖區開幕,邀請廣大游客捕螃、捆蟹、品蟹,推動農副產品生產銷售和美食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大通湖品蟹美食旅游節開幕式。( 央廣網 發 張志華 攝) 大通湖區是“中國河蟹之鄉”,大通湖大閘蟹不僅是“中國十大名蟹”之一,也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養殖方式就是“人放天養”因此,大通湖大閘蟹個體大、膏腴滿、野性足,味道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當日開幕式現場,大通湖區表彰了“溫暖大通湖十大新聞人物”,發布了建區20周年“十大新聞事件”、連線第二現場直播帶貨,并現場拍賣“蟹王”“蟹后”以及文藝演出等,吸引了近千人赴現場品嘗大通湖大閘蟹。同時,現代農業展覽、建區2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美食一條街等活動也一一亮相。
“中國十大名蟹”之一大通湖大閘蟹(央廣網 發 張志華 攝) 金秋品蟹美食旅游節活動籌備以來,大通湖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與大通湖本地老鄉及外地客商共同洽談各類合作項目50余個,經前期對接、溝通,現場集中簽約重點項目6個,合同引資32.2億元。簽約項目主要涉及工業產城融合體、生物科技、食品加工及智慧農業田園綜合體、城市商業綜合體建設等領域。 為了進一步推動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大通湖區稻漁產業高質量發展暨智慧論壇論壇也于當天舉辦。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劉少軍等多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學者“大咖”云集,研究探討農漁業新科技、新技術,助推大通湖區及泛洞庭湖區域的稻漁產業及智慧農業發展。 今年是大通湖區成立20周年,20年來大通湖區內強基礎、外引技術,農漁業發展突飛猛進。截至今年,全區“稻蝦共作”“稻蟹共作”面積達12.8萬畝,雙季稻種植面積達7萬畝,全區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大通湖大米”獲頒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產品,“大通湖大閘蟹”獲頒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大通湖區獲評“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洞庭湖區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如今,大通湖區經過三年水環境治理再養大通湖大閘蟹,旨在借力促進區域文創新品牌的打造以及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著重凸顯出“湖 蟹”的元素。從當初“深藏閨閣人不識”到如今“譽滿多地眾人知”,大通湖大閘蟹品牌在發展中申創,在使用中維護,在維護中提升,在提升中獲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