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開放合作 打造集聚創新資源強磁場
|
今年6月,2020南京“云上”創新周吸引全球目光,4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名嘉賓線上線下參加,線下活動近10萬人次參與,線上超2億人次互動,參會人數、嘉賓層次、活動參與度均創新高。 南京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特大城市。在創新名城建設中,南京突出“開放合作”,對內實施“百校對接”、面向國內各大高校派遣科技專員,對外開展“生根出訪”、與23個國家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布局建立了28家海外協同創新中心,顯現了資源集聚的南京效應。南京“打造集聚創新資源強磁場”的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 區域創新,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合作體系 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科教資源最密集、創新能力最強、產業基礎最好、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放眼長三角整個版圖,南京是“承東啟西、聯通南北、銜接海陸”的中心節點。今年5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南京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明確了南京在區域發展中的基本定位:驅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支點,推動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支撐長三角國際化發展的門戶樞紐。 南京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合作體系的步伐加速—— 今年,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始建設,總投資20億元的博望精密工具研發與制造基地項目簽約。 在江北新區,長三角創新策源地正強勢崛起。通過建設覆蓋長三角地區所有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人才、知識產權等信息的大數據平臺及評價模型,優化區域內創新資源要素配置,實現重點領域聯動共建。 7月4日,2020年寧鎮揚黨政聯席會議上,南京與鎮江簽署《共建G312產業創新走廊框架協議》,旨在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南京都市圈協同創新聯盟,打造暢通內外循環的創新樞紐。 9月16日,長三角科技合作交流洽談會上,南京向與會嘉賓分享合作創新經驗,并宣布將繼續發揮南京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聯動長三角區域創新資源,全面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整體水平,走富有南京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除了瞄準長三角,南京還實施“百校對接”計劃,首批選派32名科技人才專員赴全國重點高校院所駐點對接,簽署合作協議40余份,落地和在談新型研發機構16家,引進高端人才60人、團隊17個。 布局海外,建立28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 開放是城市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創新名城的必由之路。 從去年起,以南京創新周為媒,南京向世界敞開“創新大門”,世界創新活躍著“南京身影”。 連續兩年舉辦的南京創新周,把創新合作的觸角延伸到海外,推動人才、技術、資本、項目更多地在南京落地,達成合作成果880余項、總投資近3300億元。 截至目前,南京各高新區深入全球科技創新“腹地”,已掛牌成立28個海外協同創新中心和一批人才驛站,直通全球創新最活躍地區。它們集聚創新資源,參與國際創新活動,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鏈,也為南京企業走出去,國外技術引進來鋪設快捷通道。 2018年年底,南京獨創“生根出訪”工作模式。以海外協同創新中心為支點,主動對接全球創新資源,策劃“創新周”“南京日”“南京行”等活動,進一步推動雙方的交流、溝通與合作,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招才引智。 短短一年時間,簽約109個合作項目,超六成已落地。澳洲區塊鏈領軍企業澳大利亞優物鏈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在浦口區落地優物鏈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旨在研發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智能農業、食品溯源、資產追蹤等領域。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生根出訪”按下“暫停鍵”,但國際創新活動仍在線上繼續。 2020南京云上創新周中,高淳高新區聯手南京(瑞士)海外協同創新中心舉辦線上交流會,重點圍繞中瑞新材料創新資源,共同探討、分享經驗。記者了解到,高淳將以瑞士為“支點”,集聚全歐洲的創新要素,打通一條國際化的創新生態鏈。 深化拓展,重點發力對內對外“雙循環” 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變化,創新名城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必須緊緊抓住創新主動權。如何更好推進創新合作、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南京選擇的路徑是在開放創新上深化拓展,重點發力“雙循環”,聚力提升創新首位度和輻射力。對內做好區域創新合作的文章,主動融入長三角創新合作體系,合力推進寧鎮G312產業創新走廊,積極構建都市圈協同創新聯盟,提升跨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對外做好國際創新合作的文章,以舉辦“南京創新周”為牽引,持續開展“生根出訪”活動,充分發揮自貿區制度創新效應,更大力度、更大范圍吸納全球優質創新資源。 創新之路,攜手共進才能行穩致遠;創新故事,合作共贏才會精彩紛呈。在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嶄新實踐中,南京正蹄疾步穩、久久為功推動創新名城建設邁向深入。(毛慶 張君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