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把式”上岸 南京養殖戶轉型闖出新天地
|
正是螃蟹上市季節,南京市高淳區古柏街道團結圩水產養殖總場的螃蟹生產基地迎來豐收。近日,記者來到養殖戶魏立平承包的蟹塘時,他正劃著小船巡塘,水面上不時有白鷺飛過,呈現出獨特的水鄉美景。 塘里的螃蟹生長情況如何?巡完塘,魏立平展示起當天凌晨捕捉的螃蟹,雖然數量不多,但個個活力十足,公蟹有4兩,母蟹長到了3兩。“我們前半夜將螃蟹打好規格,后半夜送到市場、銷往全國各地。”螃蟹銷售看好,魏立平正收獲成功的喜悅。而在5年前,他還曾為生計、出路發愁。 今年47歲的魏立平原先是漁民,家住古柏街道三保村中保自然村。三保村位于石臼湖畔,是典型的漁業村,張網捕魚一直是大部分村民的主業。石臼湖享有“日出斗金”的美譽,盛產魚蝦、水禽和水生植物,“石臼漁歌”被列入高淳“古八景”之一。據史料記載,石臼湖原有93種魚類,包括常見的青、草、鰱魚,以及相對名貴的刀魚、鰣魚、河豚等。但隨著過度捕撈以及違章作業、禁用漁具大量使用,捕撈量已超出湖泊自然增殖與人工放流增殖的補償能力。上世紀90年代的一項調查顯示,石臼湖已有17種魚類絕跡,另有22種魚類已很少見,成為稀有“珍品”。 “竭澤而漁”的掠奪式生產方式讓湖泊很受傷,舟來船往,網撒魚躍,銀魚、鱖魚、鰻魚滿艙的景象不見了。魏立平回憶那段日子時對此頗有感觸:“老早湖里魚蝦很多,一天能捕到七八十斤蝦,甚至還能捕到三四斤重的鰻魚,到后來,能捕到的種類越來越少不說,有時候一天五六斤蝦都捕不到了。” 湖里討不到生活,村民們紛紛另謀出路,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經商做生意,還有的搞水產養殖,魏立平也尋思著上岸發展。“當時高淳的螃蟹產業已經發展得很不錯,身邊也有很多養蟹經驗豐富的朋友,我覺得這應該是一條不錯的謀生路子。”說干就干,2015年12月,在親戚朋友支持下,魏立平在團結圩承包了30畝蟹塘,開啟了“二次創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魏立平拿出當年搏風斗浪的闖勁,邊學邊干,逐漸掌握了養殖技能,闖出了名堂,他養殖的螃蟹畝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目前養殖面積已擴大到40畝。立足特色產業,奮力轉型發展,魏立平信心滿滿:“政府對螃蟹產業的支持力度很大,固城湖螃蟹節今年已經舉辦第20屆了,螃蟹城也快建成,作為蟹農,我們要養好螃蟹,把固城湖螃蟹品牌越做越響亮。” 政府搭臺,百姓唱戲。魏立平介紹說,這幾年,養殖環境不斷改善,技術培訓指導到塘口,信用貸款支農惠農,水、電、路、溝渠等基礎設施配套到位,團結圩正在發生大變化。“地鐵修到了蟹塘邊,大學城也正在建設中,高淳的發展真是越來越好,我們老百姓的生活也越過越紅火,小康生活有奔頭!” 變化的不僅是團結圩,石臼湖也在經歷一場蛻變。今年以來,高淳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統領,開展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石臼湖作為通江湖泊實行10年禁捕,三保村成為禁捕退捕重點村。讓石臼湖休養生息,為魚兒留條生路,為子孫留條出路——經過廣泛宣傳,三保村120多戶漁民對此形成共識。8月初,魏立平就把兩艘捕魚船和300條網具悉數上交。此次禁捕退捕,三保村共上交捕魚船171艘、網具4萬多條。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三保村專門在村民廣場上建立了漁業文化雕塑,老一輩漁民乘風破浪、堅韌不拔的精神,正成為大家奮進新時代的動力。從漁民到蟹農,魏立平不等不靠謀新路。他告訴記者,以前在湖里討生活,風里來雨里去,靠的是吃苦耐勞精神;現在拆船離湖,雖然生活方式改變了、生產條件也改善了,但艱苦奮斗的傳統不能丟,好生活要靠自己去爭取。 上岸發展,空間更大;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眾多“魏立平”正用勤勞的雙手,以奮斗姿態奔向全面小康。(吳瓊 韋東寧 魏宏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