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也有“身份證” 南京已出具23萬張農產品合格證
|
掃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產品的名稱、數量、產地、生產者等信息一目了然——這是一盒番茄、一袋草莓、一箱雞蛋自己的“身份證”。從默默無名,到擁有獨立“身份證”,南京市場上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的身影越來越多。 今年3月,我市開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62家生產主體參加了合格證試行,并已電子出證23.8萬張。我市力爭用兩年半時間,全市應出具合格證的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全部正常出具合格證。 江寧區糖糖果蔬種植家庭農場從3月底開始,每一批蔬果上市前都多了一道手續:貼標簽。全市第一張食用農產品電子合格證,就是從這家農場開具出來走向市場的。小小的標簽看似簡單,但一掃開卻能看到農產品的生產信息。“我們的目標是中高端市場,食品合格證的標簽貼上去,不僅能讓我們自己加強生產食品安全的意識,包裝上也更加上檔次,展現出我們的規范化生產、管理,從反饋來看顧客也很樂于接受。”該家庭農場經理白冰洋說道。 長期以來,上市的農產品大多是“無名氏”,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是生產主體的一種自我承諾制度,標志著的時代正式轉向了上市農產品“承諾合格”的標識階段。 去年底,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工作部署視頻會議,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正式在全國范圍內試行。南京市出臺《南京市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方案》,建立合格證試行主體名錄,并將今年1000家生產主體合格證試行任務分解到各區貫徹落實。對率先試行的393家示范生產主體在項目上優先給予政策支持,給每個主體免費發放合格證試行設備或給予1萬元的補助。 “從現階段來看,合格證制度的推廣受到了農業生產主體的歡迎。當下食品安全受到關注,食品合格證能增加買方對食品生產方的信任,是一種品牌化的宣傳。“江寧區農業農村局質量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已經有超過140家生產主體參與了合格證制度試行,預計半個月后會增加到250家左右。參與的生產主體已經領取了政府免費發放的打印設備和打印材料,“我們正在研究對這些生產主體的補貼方式。”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不僅是上市農產品的“身份證”、生產者的“承諾書”,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名片”,促進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能強化生產者主體責任,一方面能倒逼生產者誠信自律和加強產品質量安全內部控制,生產出更多安全、合格的農產品,另一方面能讓問題農產品來源可溯、去向可追、責任可查,實現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監管。”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據了解,下一步,我市將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對率先推進合格證試行的種植養殖生產者優先提供政策和項目支持,對未實行合格證制度的主體和產品,一律不給予項目支持,一律不準予申報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一律不準予參評各類品牌和獎項。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市市場監管部門對接,建立生產者從產地進入市場時主動出具合格證、市場經營者查驗留存、監管部門監管核查的聯動機制。(王麗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