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巫山猿人 重慶公布考古“藏寶圖”
|
央廣網重慶10月15日消息(記者吳新偉)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昨公布重慶考古研究成果:全市登錄不可移動文物達25908處,居全國第12位。眾多考古發現表明,重慶是中國史前文化序列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擁有作為長江上游史前人類樂園的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文化基因的重要構成部分。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巫山縣巫山猿人化石,距今214萬年。該發現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市登錄不可移動文物中地下文物17228處、石窟寺917處,為考古工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提供了豐厚土壤。 近年來,重慶文化遺產研究院有2個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2年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2019年合川區釣魚城范家堰遺址)。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白九江介紹,新中國成立后,通過考古人艱苦努力,重慶考古構建起重慶歷史文化序列的基本框架,大幅延伸了巴渝文化的源頭及軸線,實證了巴渝文化參與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進程,豐富了巴渝文化的歷史內涵。巴渝文化與周邊文化的融合交流,共同譜寫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近20余年來,重慶市出土文物及標本19萬余件(套)。三峽考古的成功開展,直接促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萬州三峽移民紀念館、巫山博物館、忠州博物館、夔州博物館、云陽博物館等三峽庫區博物館群的誕生。 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列入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并成為國家申遺重點培育項目。釣魚城遺址還入選國家150處大遺址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近年來,重慶還先后啟動萬州天生城、巫山龍骨坡、奉節白帝城、渝中老鼓樓、江津石佛寺等市級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重點推進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 下一步,重慶將重點謀劃東亞早期人類探源、巴文化起源、巴渝石窟寺考古、重慶古代城址考古、古代手工業遺址考古等重點項目,深化考古價值挖掘研究,講好中國故事、重慶故事。 同時,重慶還將實施一批重大考古遺址項目,建成合川區釣魚城遺址、渝中區老鼓樓遺址等遺址公園,大力推進忠縣皇華城遺址、萬州區天生城遺址、奉節縣白帝城遺址等三峽考古遺址公園群建設,開展以大足石刻為重點的石窟寺考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