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城市治理的“智治”階段
|
央廣網福州10月11日消息(記者萬存靈)隨著全國首個自主開放城市大腦在福州啟動建設,百余項數字應用示范場景建設,城市大數據平臺、可信數字身份應用、城市體檢信息平臺等一批場景相繼投入使用,福州城市治理正加速步入“智治”階段。 “過去2-3小時的審批,這次只用了10分鐘不到,還免去了許多基本信息的重復填寫,比以前方便多了!”這是福建成景運輸有限公司經辦陳浩登錄省網上辦事大廳,辦理“運輸企業運輸建筑垃圾備案”事項后的感受。提速來自今年4月福州在全省首推的行政審批“秒批”服務,標志著福州“互聯網+政務服務”再上新臺階。 “秒批”服務是“網上申請、自動審批、即時結果”的智能審批模式。經辦人員在網上提交材料,后臺由機器審批,全程受理零窗口、審查零人工、領證零上門,以審批提速服務復工復產。 不僅審批速度變快,要提交的材料也少了。市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審批優化了事項辦理方式,精簡身份證明類材料,自動獲取、復用相關信息,也減少了申請人信息填報的數量。 而這背后,少不了技術和業務上的配合。據悉,在找出審查標準簡易明確、申請流程易于程序化的事項基礎上,“秒批”服務攻克了“數據共享”和“智能化改造”兩大難點。 一方面,對接省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省市場監管局企業信息庫及市可信電子文件庫等主要接口,獲取申請人相關信息,推動申請條件、申請表單、申請材料的復用及共享。另一方面,詳細分析每個事項審查環節,通過引入數據查詢核驗、圖像識別、語義理解識別等技術手段自動校驗,智能化生成業務辦理結果。 去年8月,“鼓樓社區幸福通”微信公眾號上線運營,開啟鼓樓居民與社區互動的數字化新模式。據介紹,“幸福通”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設了事項告知、社區黨建、有話要說、社區服務、民情懇談、辦事指南、心愿墻、社區公約等8個功能菜單。 社區工作與“幸福通”的結合,不僅改變了傳統工作方式,也為轄區居民提供了一間“線上會客廳”。 “電影制片廠公寓內垃圾分類亭安放不夠合理,部分業主生活受影響。”不久前,家住南街街道小柳社區的鄭先生通過“幸福通”反映問題。隨后,街道、社區、垃圾分類公司與居民代表展開討論,敲定了新分類亭的位置、朝向。 對于居民通過“隨手拍”功能上傳的各類身邊問題,“幸福通”后端可直接連接“鼓樓智腦”,一采集到信息就會立即啟動“一線處置”。全區各級各部門無縫銜接,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綜治、市容、市場監管、環保等28個部門的187類事項,都能通過“一線呼叫”,讓相應職能部門定時、定點報到并采取措施。 “我們在‘幸福通’上表達了幾次看法,都得到了快速回復,事情也有了實質進展,以這種方式參與社區事務還是挺便民的。”居民鄭先生點贊。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信息技術手段向城市管理全過程、多領域延伸,福州的“城市大腦”在不斷“擴容”,福州的城市治理能力正在向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大步邁進。 打開福州的數字城管系統,你能看到一張覆蓋全市公用設施、市容環境、園林綠化等城市管理項目的“電子地圖”。115類“部件”和79類“事件”,對接全市470多個處置責任單位的平臺,形成“包羅萬象”的大城管格局。 “電子地圖”上的每一部件都能準確定位責任主體,每一案件都能全程跟蹤,開啟了城市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新時代。“城市管理的大小‘病癥’,只要上報給這位‘城市管家’,它就能在第一時間將問題批轉給責任單位,并督促解決,大大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智慧福州”管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