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尋回“水鄉記憶” 共創“綠色樣本”
|
憑海臨江,水網縱橫,江蘇擁有大自然賦予的天然優勢,其中,太湖無疑是“水韻江蘇”的一顆“明珠”。近年來,我省進一步統籌推進水污染治理、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修復,重構太湖生態平衡系統,被精心“擦亮”的太湖明珠,折射出生態優先、以綠為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一個全新的環太湖科技創新圈正在形成,讓新時代“太湖美”更引人遐想。 創新治理,重現一湖清水 作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江蘇境內最大湖泊,太湖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傷”。圍繞太湖治理,我省進行一次次大力度的創新—— 創新組建正廳級建制的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履行太湖治理“組織實施、綜合監管”職能;《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出臺,為依法治太提供法律依據;在太湖流域創新建立“河長制”,15條主要入湖河流都明確河長…… “我從小就在太湖邊長大,眼看著這些年環境一步步恢復,在很多地方有了‘小時候的感覺’。”無錫市濱湖區華莊鎮震湖村村民王曉青,為了配合太湖治理帶頭搬遷廠房,家人也都非常支持。如今在家門口,貢湖灣濕地公園已經建成。“清澈的湖水就在眼前,而不再停留于兒時的回憶。”王曉青說。 太湖生態改善,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助力。常州武進高新區打造的河長制物聯控制平臺,對高新區范圍內的水井、水泵等130余個點位進行實時監控。“足不出戶便可通過平臺觀測每個泵站的實時水位、排污流量、電表讀數等;同時,平臺還整合遠程控制及報警功能。”武進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謝群豐表示,僅今年上半年,平臺內“可看、可控、可追溯”的點位就突破200個,為區域內70余條主要河道及支流水質的提升保駕護航。 蘇州對太湖的“呵護”也進一步升級。去年12月,《蘇州生態涵養發展實驗區規劃》發布,提出包括東西山在內的285平方公里的水域、陸域范圍內,探索建立“綠色GDP”考核機制,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力爭打造成國家綠色經濟示范區。 修復生態,踏上綠色發展之路 太湖水變清了,環保的“緊箍咒”反而幫助大家走出了一條富民之路。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金融辦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東山鎮居民存款突破50億元。東山鎮是太湖中的一個半島,擁有太湖岸線60公里,該鎮陸續開展1900多畝太湖西茭咀灘涂整治,拆除1.58萬畝圍網,退養改造3.3萬畝傳統養殖池塘。如今,東山鎮借助綠水青山迎來絡繹不絕的游客——去年東山鎮吸引游客38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9.63億元,農民純收入突破4萬元。“去年一年,農家樂收入有15萬元,再加上碧螺春、枇杷、楊梅賣20多萬元,一年凈賺20多萬元。”東山鎮居民張茂興告訴記者。 早在2002年,常州武進區率先在太湖之濱建設旅游度假區,將旅游業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度假區建設的第一步,便是修復生態。度假區建設之初鳥類很少,現累計達70多種。近年來,常州太湖灣旅游度假區年均游客接待量穩定在500萬人次以上。 當前,太湖正成為產業綠色發展的策源地。在太湖北岸、西岸,無錫超半數科研院所匯聚于此,當地將借勢在此打造太湖灣科創帶。無錫市科技局局長孫海東介紹,太湖灣科技創新帶以太湖北岸、西岸為依托,向陸地延伸5公里,總面積473平方公里,湖岸線108公里。蘇州則以南大校區為核心,利用蘇州高新區沿太湖25公里岸線,推動太湖科學城建設,力爭到2035年建成創新智慧之城、開放共享之城、美麗人文之城。 協同發展,仍需多方攜手共進 今年4月,無錫市濱湖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濱湖發展有了新視野——向外看,濱湖具有深度嵌入環太湖交通線、產業帶、創新廊、生態環的先天條件;向內看,濱湖又是無錫“一城兩核”中的中心城區,是無錫聯結宜興的關鍵節點…… 協同是大勢所趨,重中之重便是調優發展底色。“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環太湖圈’生態保護聯防聯治的共識已達成。”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朱曉東告訴記者,但“環太湖圈”5市在區域能源結構、產業布局、交通和水利建設等重大發展規劃方面,尚未實現緊密融合與銜接。“區域互動、對話仍多停留在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尚未全面下沉到市(縣、區),環境基礎數據信息方面亟待建立共建共享的環保大數據平臺。”朱曉東建議,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還要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不妨以‘沿太地區’為整體,編制‘環太湖圈’重點行業布局優化方案,在區域內建立與環境整治任務量掛鉤的清潔能源分配機制;鼓勵各級各條線管理部門突破行政邊界限制,探索建立‘環太湖圈’上下游雙向生態補償機制;同時,推動標準建設、加強聯合攻關,逐步推進這一地區生態環境治理政策法規及標準規范的統一。” “環太地區城鎮密布、產業基礎雄厚,城鎮組團如何優化、空間面貌怎樣出新?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加強創新要素集聚,讓支撐城鎮發展的產業走向高端。”在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看來,“環太”5市的區位價值不可小覷,“北有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南接G60科創走廊,兩條走廊不僅可通過環太湖地區形成南北呼應,環太地區本身也能起到助推‘一圈兩走廊’聯動發展的作用。” “未來可否更進一步,打造一批基于共建共享理念的創新平臺?”成長春向記者描述環太湖產城聯動發展的未來圖景——空間利用效率更高、同城化優勢更明顯、配套政策落地更精準、依托各地特色產業興起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專業技術服務平臺沿湖分布,高校、實驗室聯合研發、創新碩果頻出,飛地橫架、共建園區集約密布……“這才是一個綠色高端樣板地區攜手發展的應有之義,才是‘沿太地區’唱響新時代‘太湖美’最令人期待的地方。”成長春說。(陳澄 李睿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