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推動垃圾分類 城區鄉村都有成功模式可學
|
11月1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正式實施,南京由此步入垃圾強制分類時代。眼下,街道、小區都正在加緊推進垃圾收集房(亭)的建設和《條例》宣傳等工作。靠誰來更好推動垃圾分類?近日,記者在涉農區和城區的垃圾分類宣傳現場,見識到了不一樣的推動主體和他們的“真功夫”。 “明天早上在村口兌換禮品了,你們記得來拿啊!”21日傍晚,高淳漆橋街道荊溪村村民胡六英吃完晚飯,在村里邊散步邊提醒村民。 胡六英退休前是村婦女主任,今年上半年被村里聘為垃圾分類監督考評員,負責荊溪村委荊塘片區的垃圾分類指導、監督、考評工作。她和搭檔每周兩次到農戶家里檢查垃圾分類情況,兩個小桶里分類全部正確的農戶,就送上一個“點贊貼”并記錄下來。一段時間后,村民集贊有了成果,胡六英和搭檔就在村口搭起小桌子給大家“送禮”,一顆贊可以兌換一包餐巾紙或者衛生紙,2顆贊可以兌換一袋洗衣粉,3顆贊可以兌換一塊香皂…… 荊塘片區有8個自然村,22日是兌換日,村民們一大早就排起隊領禮品。“兌換活動一般開展2—3天,基本能每家每戶都能拿到禮品。”胡六英告訴記者。 荊溪行政村共有14個自然村總計1324戶村民,除胡六英外,村委還聘請了另一位退休的婦女主任李桂玉負責里溪片區6個自然村的垃圾分類監督和考評,同樣每月安排2—3天到村里集贊兌換活動。 記者了解到,漆橋街道作為全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街道,一直以來重點圍繞“先試先行,打造示范樣本”模式探索實施垃圾分類工作。今年荊溪行政村創新“積分兌換”模式,通過送禮上門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現在,垃圾分類已經成為荊溪村民的一種生活習慣。 初秋時節漫步漆橋街道荊溪村,記者看到,每戶門口都有兩個垃圾小桶,桶架上標有戶主的姓名和垃圾分類知識。垃圾桶干凈整潔,掀開桶蓋,也聞不到異味。白墻上還有漂亮的垃圾分類墻繪宣傳,每個村有一個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居民扔垃圾的步行時間在兩三分鐘內,很方便。 村委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做好垃圾分類推廣工作,荊溪村多次組織村干部、居民進行專題討論,規劃出三個步驟。一是組織志愿者、黨員入戶宣傳、指導,不斷提高農戶的知曉率與參與率;二是基于荊溪村范圍廣、農戶多的情況,分成兩個片區聘請兩位退休的婦女主任擔任垃圾分類監督負責人,督促村民做好分類投放;三是采取集贊貼獎勵機制,對于農戶分類較好的給予“大拇指”點贊貼,貼在每戶門前的垃圾分類桶架上,每月、每季度分類均正確,再額外獎勵點贊貼,“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分類熱情,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昨天在莫愁湖街道進行的《條例》宣貫現場,除了社區百姓,街道還請來了45家物業企業的相關代表。“他們是接下來垃圾分類推動的重要主體之一。”街道城管科副科長李憲軒介紹,《條例》明確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其中,實行物業管理的住宅區,物業服務企業為管理責任人。“過去多年,物業管理小區內的垃圾由物業企業負責收運至垃圾中轉站,一個入住800戶左右的小區,一年內物業企業需要為之支付10萬元左右的費用。接下來,所有小區垃圾實施直收直運,企業這部分的開支就沒了。”李憲軒說,垃圾分類在減輕企業經濟負擔的同時,也需要企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垃圾分類中必須扛起監督、指導居民進行正確分類和投放的大旗,如果不進行正確分類,小區的垃圾將面臨無法收運的尷尬。為此,在垃圾分類的培訓宣傳中,物業企業成為主角之一。 “在協助社區做好居民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同時,我們也正在努力推動垃圾房(亭)的落地。”一位物業企業負責人表示,垃圾強制分類漸行漸近,他們正根據11月1日的時限倒排各項工作。(顧小萍 陳文 吳星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