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看數量更看質量,脫貧攻堅是漣水最大的民生工程
|
新華網南京9月22日電(虞啟忠)9月22日下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淮安市縣區‘一把手’系列主題發布”第五場在淮安舉行。漣水縣委書記時勇表示,漣水始終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
漣水“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發布會現場 漣水有2100多年建縣歷史,有能仁寺、妙通塔等古跡,是中華詩詞之鄉。古淮河、鹽河、漣河、漪河穿境而過。漣水地處四市八縣交界處,是全國少有的“空鐵水公”皆具的縣級城市。 漣水是“十三五”期間1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之一,是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漣水全面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時勇介紹,近年來,漣水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下足“繡花”功夫,提前一年基本完成“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任務,連續兩年獲得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獎勵,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脫貧致富獎。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最好辦法。”聚焦富民壯村,讓群眾腰包鼓起來,時勇表示,漣水圍繞縣“一路一廊”產業發展布局和“5+2”產業體系,運用“飛地同創”模式,整合資金7億元,實施村級光伏電站、土地股份合作、農業特色產業化項目400余個,打造食用菌、中藥材、青蘆筍等產業名片。在全省率先引導農戶實施精準到戶項目,6000多戶低收入農戶實現創業增收致富。創新搭建“陽光扶貧超市”,整合全縣扶貧資源,把項目、成功案例、技能培訓等信息擺上“貨架”,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積極落實國家省市消費扶貧政策,放大“互聯網+”效應,建立“1+N”產業扶貧機制,整合幫扶資金3億元實施統籌帶動項目,累計獲取收益5000余萬元,促進村集體和低收入農戶“雙增收”。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時勇說,在脫貧攻堅沖刺階段,漣水所有縣處級領導掛鉤到鎮(街)到村,高位推動、示范引領全縣8408名黨員干部與34764戶低收入農戶、171個市縣機關事業單位與53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142個低收入村結“窮親”,市縣鄉聯動幫扶組與統籌帶動增收項目一對一“牽手”。縣級層面選派53名“扶貧書記(主任)”駐村幫扶、組建62人的“村書記顧問團”指導扶貧,每個鎮街選派1名扶貧專干專職扶貧。 “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時勇說,脫貧攻堅中漣水堅決兜住民生底線,對不符合民政救助條件或臨時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難的低收入農戶,實行財政兜底救助,救助標準由去年的6200元提升至6500元,救助范圍由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擴大至所有農戶。漣水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累計完成各類教育投入19.8億元,實施學校建設項目70個。全力完善“免、補、貸、防”的多元化教育資助和防控體系,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同時,漣水構建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住院費用兜底等六級醫療保障體系,縣內住院自付費用超過10%部分由縣財政兜底,力阻“病根”變“窮根”。 下一步,漣水將按照脫貧攻堅“掃尾、鞏固、銜接、探路”的工作要求,聚焦短板弱項,精準靶向發力,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會上,漣水縣委書記時勇,漣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姜杰,漣水縣副縣長李闊,發別就“陽光扶貧超市如何實現對貧困群體引富、幫富、致富作用”“漣水如何通過發揮產業扶貧作用,引領貧困群體增收”“經濟內循環下,漣水如何通過消費扶貧將貧困群體優質農副產品推向市場”等問題回答了媒體提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