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誠信缺失“痛點” 江蘇將在11個重點領域展開專項治理
|
新華網南京9月21日電(王天翊)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為了重點打擊誠信缺失問題,推進誠信社會建設,9月21日,江蘇省政府召開深入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新聞發布會,對省文明委日前下發的《關于深入開展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實施方案》進行解讀。據了解,江蘇將針對人民群眾關切的11個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治理,并在今年12月底前取得實質性成效。
聚焦“痛點” 圍繞11 個領域展開攻堅 此次專項治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深入推進集中行動,二是推動構建新型信用監管機制,三是深化誠信宣傳教育。 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葛萊介紹,在集中行動方面,江蘇全省部署對通訊網絡詐騙、互聯網信息服務領域失信、防疫物資產品質量和市場秩序、扶貧脫貧失信、國家考試作弊、交通運輸領域失信、騙取社會保險、法院判決不執行、金融領域失信、生態環境保護失信、租賃住房安全領域失信等11個領域的誠信缺失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集中行動,明確每個領域專項治理具體舉措和重點任務,確保中央決策部署在江蘇落地、落細、落實。 葛萊表示,與2018年的19個領域相比,本次專項行動的覆益面有交叉,總體上重點更突出、內容更聚焦。特別是和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關系更密切,很多領城是群眾一直關注的焦點甚至“痛點”。 比如,圍繞通訊領域,江蘇將組織開展販賣手機卡、銀行卡等違法犯罪專項打擊行動,依法嚴厲查處開辦、販賣“兩卡”人員,依法依規對通訊網絡詐騙犯罪嚴重失信主體開展限制市場準入和行政許可,全面清除省內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滋生土壤。 交通運輸領域失信問題上,江蘇省督促網約車平臺公司建立重大規則調整公開機制和對話機制,加強網約車調整定價機制和動態加價機制監管。加強交通運輸安全生產監管,對存在重大事故隱患整改落實不到位的生產經營單位,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對存在重大問題隱患整改不力、落實較差等情況的,實施警示提示、約談及督辦,強化安全監督管理和重大事故隱患整改責任落實。 值得關注的是,專項治理還將防疫物資產品質量和市場秩序的整治劃入行動范圍。根據《實施方案》,江蘇將著重對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額溫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84消毒液、免洗手消、醫用酒精等八類防疫物資及其重要原輔材料監管,突出防疫物資生產、流通、出口全鏈條監管。統籌國內國際市場,全力保障國內防疫物資產品質量和供應,規范市場秩序;全力保障出口產品質量,規范出口秩序,有力支持國際抗疫大局。 “誠信建設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涵,也是一項重大改革任務和重要民心工程,希望大家共同擦亮‘誠信江蘇’的金字招牌。”葛萊說。 立足長效 進一步建立健全全覆蓋新型監管機制 這次專項治理既著眼治標、部署解決誠信缺失突出問題的攻堅行動,又注重治本、提出未來長效制度機制建設任務,形成系統完備、路徑清晰的“操作指南”。 據了解,《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信用承諾制度,創新事前信用監管;規范開展和綜合運用信用評價,大力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加強事中信用監管;推進聯合獎懲系統應用,完善事后信用監管。 具體措施包括推動各部門在市場主體辦理注冊登記、審批、備案等業務時,開展經營者準入前誠信教育、推動在政府采購、招標投標、項目立項、資質審核、公共資源交易等事項中,應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機構和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出具的信用報告,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主動應用信用報告、支持各部門開展行業信用評價,探索建立行業信用評價標準,實施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和服務、開展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認定,研究制定全省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預警和懲戒制度等。 目前,省文明辦、省信用辦已協同29家省級部門 ( 單位 ) 并全省上下聯動,抓實推進《實施方案》的各項工作。下一步,江蘇將加快推進《江蘇省社會信用條例》立法進程,力爭于今年11月份順利通過二審。籌備做好條例出臺后的宣傳普及、解讀釋義等工作,進一步推進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治化、規范化發展,加強信用監管規范標準建設,出臺《江蘇省重點領域信用監管示范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