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田靜:以正規人才培養方式阻斷非遺技藝流失
|
央廣網昆明9月17日消息(記者陳鴻燕)在今年的兩會中,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紅河州陶茶居紫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田靜提出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中增設非遺技藝專業的建議:“建議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開設非遺專業,吸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外聘教師或實習導師,以正規人才培養方式阻斷非遺技藝流失,也為傳承人在畢業生中選拔優秀弟子奠定基礎。” 田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項目云南省代表性傳承人、云南省首席技師。回到家鄉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陶茶居紫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紫陶技能傳習中心,田靜是一群年輕人的師父。她手把手帶著年輕人從拉坯、修坯、素坯描畫,刻模……一步一步學習紫陶108道技藝。 田靜說自己成效就喜歡玩泥巴,1998年,十五、六歲的田靜去了在當地聞名遐邇的碗窯村拜師學藝,跟著師父學習紫陶108道匠心技藝。2005年,田靜終于有了自己以制作茶具為主的“陶茶居工作室”。她從一家專業作坊做起,把公司發展成為建水紫陶行業的龍頭企業,從傳統手工制泥、手工成器,到傳統龍窯燒制,擁有著建水紫陶最完整的傳統制陶工藝體系。 從2009年起,田靜開始嘗試帶徒弟,但頭一道難題就是“招不到徒弟”。“前期基本上天天在學習揉泥,學一些最基本的東西。學員往往堅持不了幾天就跑了。”田靜也理解,特別是一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員,有著現實的、亟待解決的經濟困難,很難長時間安心學習。但她始終堅信:“農村孩子,只要能吃苦,一定可以憑一技之長養活自己。” 只是免費教卻沒有人學,給錢行么?于是,田靜跟學員商量:到工坊學手藝,實在不能解決吃飯問題的學員,每天給30塊錢的補助。等學會了,就可以轉成學徒工,發學徒工工資。“比如刻填技藝40元一天;刻得好了,一天60元、80元、100元……現在都有200元一天的學徒工。”有收入就有動力! 108道紫陶制作技藝,要想全部掌握至少要10年的功底,但是先學部分技能就可以先以此謀生。“刻填”就是紫陶制作中一項很適合女孩子的技藝,學起來并不難,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她將這些年習得的經驗技能毫無保留傳授給自己的學員們,引領建水紫陶的傳承與發展。她認為,“非遺傳承不僅能帶動一個行業,更能幫助年輕人掌握一門技藝,尤其是帶動更多農村青年就業創業。” 田靜認為,非遺傳承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是“招不來、留不住、傳不下”,由此導致非遺技藝傳承的流失與非遺傳承人的后繼乏力。非遺文化離不開保護和傳承。首先是保護,每個非遺項目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要沉下心對項目的歷史文化背景、傳統技藝做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二是傳承,傳承人最大的責任就是把技藝傳下去,特別是對青年的傳承;三是市場,很多非遺技藝在歷史上就是當地的生活用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非遺傳承在保持傳統的技藝傳承上,不能埋在土里,或供于高堂,還應該對市場需求進行創新;四是今天的時代對非遺技藝又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對科技的應用還是遠遠不足,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鏈。 20歲出頭的楊雪林就是她的一名弟子。2014年,楊雪林初中畢業后進入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學習工藝美術,開始接觸紫陶。楊雪林說,“學校里學了幾年制作工序,打了些基礎,可還想找大師再學學,希望自己做出精美的紫陶產品。”2018年9月,學校引薦下,楊雪林拜田靜為師。按田靜自己定的規矩,建檔立卡貧困戶可以免費在紫陶技能傳習中心學習。勤學苦練讓楊雪林有了回報,2019年畢業后,他以優異的專業成績被學校聘為老師,負責教學生們紫陶制作技藝中的刻填工藝。不但掌握了一門看家手藝,而且還像師父一樣帶徒弟,楊雪林覺得過得很有尊嚴:“現在我每個月的課時費加上在外面偶爾接單,收入有4000多元,爸媽也替我高興。” 2006年以來,田靜帶出的徒弟有400多紫陶手藝人,技能培訓農村青年婦女500多人,每年幫扶貧困婦女不少于50名實現居家靈活就業。如今,一些優秀的學徒已走出公司自主創業,一些原本文化水平不高、就業困難的農村青年,憑借細致的手藝,獲得了不錯的工作,在社會上也有了競爭力。田靜說,這些徒弟學成之后就像一個個分裂出去的細胞,“因為紫陶制作技藝復雜,他們往往幾個人、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組成大大小小的工坊,就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紫陶制作及相關產業中了。” 鑒于此,田靜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由人社部門牽頭,文旅部門、教育部門協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共商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開設非遺專業事宜,形成可供借鑒參考并具有普適性的實施方案;初期先行選取一批職業院校作為試點,逐步普及。由職業院校具體負責向省教育廳申報非遺專業,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吸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擔任外聘教師或實習導師,以解決職業院校師資缺乏問題。2018年,為了更好開展紫陶技能傳習工作,為行業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她又依托公司成立了傳授紫陶技藝的公益組織—田靜紫陶技能傳習中心。 田靜表示,職業院校傳承非遺,首先解決了非遺技藝的常態化和普及化,其次讓當地的年輕人能在職業院校中多一門可選擇的專業。實現既以正規人才培養方式阻斷非遺技藝流失,又為傳承人在畢業生中選拔優秀弟子奠定基礎,探尋非遺社會化傳承和非遺傳承雙重路徑。“不僅是脫貧攻堅,未來我會培養更多的農村青年成為傳統手工技藝的人才力量,帶動農村變美、村民致富。同時傳承非遺精神,探索完善非遺保護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新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