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去行政化”改革 江蘇開發區系統性重構升級
|
9月初,在第二屆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高峰論壇暨《2020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投資評估報告》發布會上,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十佳產業園區”稱號。 28歲的江寧經開區,今年5月底剛剛完成優化管理運行機制改革。這是江寧經開區在2013年實行全員競爭上崗后,又一場面向所有員工的大變革,且內涵更為豐富:理順職能職責、優化機構設置、改革用人制度、強化績效考核。這一系列動作,正是我省開發區“去行政化”改革在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具體落實。 一道“必答題”直擊陳疴
5月的改革動員大會上,江寧經開區管委會主任張會祺毫不諱言改革的原因是“效率下降、活力不足”,并點到“經濟發展、投資服務、開發建設等專業性部門占比不高”“招商經濟條口和直屬平臺隊伍建設存在不足”“動態有序的干部聘用和退出管理機制還未完全形成”等具體問題。 類似問題,不僅存在于江寧經開區。省委編辦調研省內144家開發區,發現存在機構掛牌多、人浮于事、主責主業不突出、“想要的人留不住、不想要的人拼命往里擠”、“人員能上不能下”等問題。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編辦主任俞軍表示,開發區是我省經濟建設主戰場、改革開放主陣地,但走過二三十年發展歷程的開發區,尚未在體制上作過大調整,不可避免地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需要去除冗員、人員身份限制、臃腫機構與不合理負擔。本輪機構改革,我省按照優化協同高效原則,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政機構體系。目前,鄉鎮、街道的“三整合”改革正在全速推進。直接服務企業的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作為一級黨委政府的派出機關,是國家治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改革也是機構改革的完善與深化。 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明確要求,推動有條件的開發區“去行政化”改革,進行整體性、系統性職能重構。南京在省內先行先試,今年4月中旬出臺《關于優化開發園區管理運行機制的若干指導意見》,在運行模式、職能機構、崗位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提出“去行政化”改革要求。江寧經開區等22家開發區先后啟動改革。 省委布置的這道“必答題”,切中開發區輕裝上陣、重燃激情、再創輝煌的內在需求,因而廣大開發區普遍積極“解題”。張會祺說,開發區改革創新再出發到了關鍵期、高質量發展進入爬坡期,必須以管理運行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充分調動每一名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內設機構更加聚焦主責主業 “去行政化”改革,首先要理順職責職能,聚焦“發展經濟”的主責主業,優化機構設置。 改革后,江寧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內設機構依然有13個,但承擔“發展經濟”等主責主業的部門由9個增至11個。例如,過去的“社會事業局”變為“組織人事部”,并加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牌子,增加人力資源管理、就業用工服務等職能。可以說,黨工委、管委會的工作重心,更扎實地落在經濟管理、招商引資、投資服務和項目建設上。為了構建簡約高效的管理體制,這13個部門都不再內設管理層級,由各部門根據工作需要,靈活設置若干項目組。 與此同時,資本運營、專業服務等職能從管委會剝離,轉入江寧經濟技術開發總公司,增強開發總公司市場化運行能力。 針對開發區管委會所承擔社會事務日趨繁重的情況,此次改革專門制定《社會事務職能剝離清單》,將42項職能“歸還”所在街道以及教育、民政等區級部門,進一步厘清職責邊界。例如,一處公墓的管理權,原先交給江寧經開區下屬江蘇軟件園管委會,此次改革后還給所在地街道。 南京市委編辦有關負責人解讀:“改革既賦予開發區在限額內自主設置機構的權利,也要求承擔經濟發展和打造營商環境等職責的內設機構不得少于60%,以聚焦主責主業,而政企分開、剝離社會職能、實行扁平化管理等措施,都有利于開發區輕裝上陣、闊步前行。” “機構不是越多越好,必須優化配置、集約使用,才能發揮最大效應、激發最優效能。”俞軍表示,“當然,開發區的功能定位、發展階段、區位條件差異很大,要區分建設初期的開發區、產城融合過程中的開發區、產城融合度較高的開發區等3種不同類型,科學確定開發區管理機構承擔的主要職責任務。” “制度鏈”激發人員活力 事業興衰,關鍵在人;事業成敗,主要靠人。 江寧經開區此次改革,涉及行政、事業身份的,分別為74人、64人。對大家來說,最明顯的變化是,公務員、事業人員身份鎖定,公務員提拔任用、調動交流以及事業單位崗位聘用等按干部人事制度執行,職務職級不與開發園區所聘崗位掛鉤,可高職低聘,也可低職高聘。 葛霞原來是開發總公司的一名科長,企業身份,這次聘任到開發區管委會,擔任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而過去這個崗位需要公務員身份的人員。 黨政辦公室民主測評中,軍轉干部劉海濤因為一貫工作靠譜、肯吃苦,得到70%以上的優秀票。經組織考察,劉海濤由一般員工被聘任到綜合督查組副主管崗位。 人員流動少了身份限制、選崗自由度更高,但同時也更有“風險”。此次改革,6人“降職”,4人將待崗培訓。 高新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國龍,原是江寧經開區管委會社會事業局勞動人事部主任。他說,在開發區工作17年,經歷的改革不少,這一次優化管理運行機制改革面向所有人,而且來真的,“聽說改革后要細化績效考核,有崗位、有業績,才有待遇,而且設置不低于3%的剛性淘汰率,有個平時工作比較吃力的同事,就主動辭職了”。 雙向選聘選崗的基礎上,江寧經開區強化績效考核,解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江寧經開區組織人事部副部長姜孝亮介紹,目前考核方案正在細化,但開發區的同志都知道以后“干好干壞大不一樣”。 江寧經開區管委會投資促進局樓宇經濟發展管理組經理張曉星告訴記者:“我們‘樓宇組’牽頭開發區‘總部經濟’發展,‘總部經濟’納稅貢獻率、半年增長率等都有明確指標,組里3個人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不僅我們組,整個投促局都在干事創業,忙得局里周例會只能晚上開。” 省委編辦表示,開發區是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和主戰場,需要打造不同于行政區的管理制度鏈條,探索員額制、崗位管理制、聘用制、績效薪酬制、末位淘汰制、職員制,充分調動開發區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王曉映 徐冠英 嵇曉雯 魏海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