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淮陰模式”:護航全面小康,增進百姓健康福祉
|
新華網南京9月15日電(虞啟忠)9月15日下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淮安市縣區‘一把手’系列主題發布”第二場在淮安舉行。淮安市淮陰區委書記董國喜就加強基層醫改的“淮陰模式”以及下一步醫改工作部署進行了解讀。
淮陰“推進醫改強基 增進健康福祉”發布會現場 淮陰地處江蘇北部平原腹地,是淮安主城區之一、城市北大門。區域面積1264平方公里,91.2萬人口,下轄4個街道、9個鎮。 近年來,淮陰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作為重點,在醫療衛生領域主動探索、大膽實踐,創造了許多可圈可點的特色亮點,群眾就醫獲得感、滿意度明顯提高。 董國喜圍繞“實力”“動力”“能力”三個關鍵詞發布了淮陰醫改強基工程情況。 “持續做強整體實力,建立覆蓋全區的服務網絡,這是我們加強基層醫改的第一個著力點。”董國喜說,2010年新醫改實施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淮陰區委區政府在剛性支出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累計投入7.6億元,實施新改擴建項目52個,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門診樓、病房樓、公共衛生服務樓。區級衛生機構龍頭優勢進一步凸顯,鎮級衛生機構脊梁作用進一步發揮,村級衛生機構兜底能力進一步提升,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實力顯著提升,形成了區級醫療機構“接得住”、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留得了”的良好局面。連續7年實現“九成人看病不出區,八成人首診在基層,六成人住院在鄉鎮”。 發展基層衛生事業,人才是關鍵。董國喜說,近年來,淮陰區委區政府出臺了衛生人才強基工程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激發整體動力。在引才方面,突破編制束縛,簡化招聘程序;在用才方面,完善激勵機制,激發運行活力;在愛才方面,注重人文關懷,提升幸福指數。目前,全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有醫務人員2800余名,是實施醫改前的3.5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副高職稱人數達到了249人。 “提升四個能力,打造群眾滿意的衛生品牌,是基層醫改強基的又一個著力點。”董國喜說,淮陰區委區政府堅持把群眾滿意作為醫療衛生工作的最高追求,拓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涵,提升服務能力;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診療能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提升保障能力;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應急能力,努力辦好讓群眾滿意的醫療衛生事業。目前,全區共有24個家庭醫生黨員示范團隊、132個家庭醫生健康管理團隊、1514名家庭醫生,被居民稱為健康守門員、政策宣傳員和群眾服務員。2020年以來,全區家庭醫生團隊出診2465次,服務群眾1.5萬余人次。 發布會現場,淮陰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區政府黨組成員殷俊,淮陰區衛健委黨委書記、主任洪寶分別就“如何在鄉鎮衛生院門診量、住院量都大幅提升的情況下保證醫療質量、讓老百姓能夠放心醫療”“如何筑牢網底,發揮好村衛生室的兜底作用”“‘縣管鄉用’對人才招聘的政策優勢以及目前工作進展如何”“如何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下一步如何加強疫情防控”等提問,現場作了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