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用大數據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
央廣網貴陽9月7日消息(記者王珩 通訊員曉光)在街頭巷尾,眾多食客用手機搜索餐飲商家的就餐環境、信用等信息;在校園之外,家長通過網絡平臺查看孩子們的午餐菜品;在商場超市,市民掃描禽肉外包裝追溯碼,了解禽肉出廠情況…… 食品監管借力“大數據”,守護著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近兩年來,貴陽市聚焦大數據深化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抓手,各級各部門借力大數據,結合自身職能共同發力,加快全市“互聯網+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實施生產、流通、餐飲等環節的智慧監管;整合各級政務數據,建立共享數據庫;切實提升工作效能,有效提高執法效率,助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高質量發展。 有效追根溯源 保障源頭安全 一塊肉、一顆菜,從養殖、種植源頭,經過采摘、運輸、裝卸層層周轉,最終到達市民餐桌,怎知其質量安全? 日前,記者走進貴陽農產品物流園看到,1000余戶商家銷售的生鮮包裝上都張貼有二維碼。二維碼的背后,連著貴州省農批市場首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智慧食安追溯平臺”,通過“一鍵掃碼”,作物信息、農藥施用、獸藥使用、生長環境、商標認證、食品產地、批發配送等信息一目了然。 “物流園同時建立商家準入數據庫,進場交易前,商家需錄入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攤位等數據信息,農產品檢測結果、來源渠道都可查詢!辟F陽農產品物流園食品安全部有關負責人羅建芝說,批發商或零售商在物流園進貨,發現食品質量問題后,可以很快查到源頭信息,實現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監管。 貴陽市聚焦食材源頭追溯,利用信息化手段圍繞索票索證、運輸流程、物流信息等對企業食品溯源管理。市市場監管局流通處處長張妮說:“食品流通領域引入大數據智慧監管手段,能夠強化企業自律自查意識,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形成倒逼機制,主動落實主體責任,營造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護航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貴陽以大數據為引領,以“食品安全云”“數據鐵籠”為核心,集聚“網絡餐飲監測”“食用農產品進銷貨電子信息化平臺”等多功能智慧監管體系,打通數據壁壘,實現與企業自建追溯體系互聯互通,促進生產經營者嚴格落實主體責任,信息覆蓋從種植養殖、加工、包裝、物流、銷售等運營過程,完善經營、流通各環節數據,逐步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