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雙創計劃”二輪路演 “尖子生”最高獲助500萬
|
9月3日,江蘇省“雙創計劃”迎來創業類二輪路演評審。 通過8月23日的首輪評審,是拿到“雙創計劃”的入場門票。而9月3日的二輪路演評審,因高達500萬元的“含金量”而備受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關注。 強強相爭“巔峰對決” 根據《“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改革實施辦法》,對入選的“雙創”人才,3年內省級財政將給予總共500萬元、300萬元、100萬元或50萬元的創新創業資金資助。 經過第一輪評審,共有386名創業類的高層次人才進入“雙創計劃”。這次評審,就是要從中選出一定數量的“尖子生”,給予500萬元、300萬元不等的重點資助扶持,并會同江蘇高投等風創投機構和江蘇銀行,篩選更加優質的項目,進行“撥、投、貸”聯動支持。 “含金量”高,遴選方式也比較特殊,采用“路演”方式進行。參加路演的是在創業類第一輪評審中得分排名前15名的選手。9月3日當天,就是讓這15名高手進行一場“巔峰對決”。 今年,“雙創計劃”申報數量創新高,申報人才(團隊)達3740人(個),經地方和部門擇優推薦、專項辦資格復審后,最終通過資格審核的雙創人才1021人、雙創團隊128個、雙創博士1109人。 能從這么多海內外英才中脫穎而出并且進入總分前15名的,無疑是“學霸中的學霸”。記者注意到,基本上參加二輪路演的每位選手都有著優秀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行業經驗,且在研發資源、客戶資源等方面有著過人之處,大部分還擁有眾多專利。 來自海益得凱欣的機構評委葛永偉在評審結束后表示,各個人才在展示自己項目的同時也展現出了他們非常豐富的運營經驗以及項目管理經驗。“很多人是二次創業了,之前已經有過很成功的創業經驗,現在又把經驗運用在新的項目上,更加有利于推動項目的實施。” “雙盲評審”確保“三公” 作為政府的人才項目,江蘇省“雙創計劃”申報對象均為3年之內到江蘇創新創業的人才,更注重支持初創型企業,更注重投早、投小,為創業人才雪中送炭。 記者在路演現場看到,每位選手都有18分鐘路演時間,首先是選手通過PPT進行演講,然后評委提問、選手答辯,最終評委打分。整個路演主要圍繞人才創業項目的技術先進性、產業化可行性、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前景等進行。前5人答辯結束后,集中打分,場外大屏同時公布5人分數,之后每答辯完一人就即時打分亮分,并同步在場外大屏顯示,體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實際上,在路演評審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環節——盡職調查。由現場盡職調查組在兩天時間里,通過實地查看、面談、查閱資料,對評審項目企業的研發生產、管理團隊、資金財務、當前運營等方面情況進行真實性核查,形成調查報告,并在選手進場前發放到評委手中。值得注意的是,盡職調查的專家和現場評審專家分為兩撥人馬,嚴防重復。 路演現場有專家評委9人,其中7人為省外投資機構風創投專家;機構評委11人,均為國內知名投資機構資深投資人。 省人才辦工作人員介紹,評審現場實施“雙盲評審”,評委現場抽簽分組,答辯對象和評委實行物理隔離,評委之間座位間隔1.5米以上。評委席卡不具名,評委之間互不相識,只以“幾組幾號”代替。評審過程全封閉,所有人員的手機均集中保管,并有紀檢人員全程監督。 技術含量成關注焦點 截至2018年12月底,江蘇省“雙創計劃”中的創業人才創辦的企業存活率為75.26%,存活企業中運行質態良好的75.8%,且其中產生上市公司近4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81家,共吸收就業71243人,打破了創業“九死一生”的魔咒。這樣的數據也在鼓勵著更多優秀人才和項目投入到“雙創計劃”中來。 那么,什么樣的項目能夠引起評委們的關注并為之“爆燈”呢?記者在現場采訪了幾位評委。 首先是項目的技術含量。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的主要渠道,如果路演項目缺乏技術含量這個關鍵要素的話,項目的可復制性,甚至是可替代性就太強了,無法顯示出優勢。 其次是技術的產業化前景和市場前景。來自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專家評委伊恩江心儀的幾個項目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是屬于平臺賦能型的,“不僅產品本身技術好,還要能夠帶動產業鏈的升級。” 最后是項目的團隊背景。擁有一個優質且強大的團隊能極大地提高項目實施的效率和質量,這是現場評委的共識。 從本次入選“雙創計劃”人才的一些數據,也能窺探哪些人才更受青睞。比如,入選人才中,有20.1%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雙創”博士中99.1%為35歲以下,98.3%為世界前200強高校博士畢業。此外,“雙創”人才中企業引進的人才占到了89.2%,其中98.6%為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集群等方面的緊缺人才。(郁芬 王慧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