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江浦區委書記解讀中心城區建設
|
新華網南京9月3日電(虞啟忠)“打造高品質現代化中心城區,不是靠喊出來的,更不是自封出來的,而是要腳踏實地干出來的!”9月2日下午,淮安市清江浦區委書記朱海波等領導走進淮安市政府新聞發布廳,圍繞“打造高品質現代化中心城區”進行主題發布和解讀,打響了淮安縣區“一把手”系列主題發布“第一槍”。 據悉,日前舉行的江蘇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和淮安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決策部署下半年重點任務,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廣大群眾也迫切需要黨政主要領導,作為“第一發言人”和“第一解讀人”,主動發聲,及時傳遞有效信息。為此,淮安市委宣傳部策劃組織“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主題發布,邀請縣區委書記、園區黨工委書記走進市級發布平臺,結合各地實際,向媒體專題介紹應對疫情挑戰、推動經濟發展、建成全面小康的決策舉措和進展成效,提振信心、凝聚民心,推動如期高質量實現全年奮斗目標。
發布會現場 “做精北部主城、做強南部新城、做優活力港城。”9月2日首場發布會上,清江浦區委書記朱海波重點圍繞如何建好“三個城”,加快打造高品質現代化中心城區,進行了解讀。 朱海波介紹,清江浦既是一座富有韻味的“水城”,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更是一座充滿希望的“新城”。 得益于漕運,清江浦“出道即居C位”,明清鼎盛時期集漕運指揮、河道治理、淮鹽集散、漕糧儲運、榷關征稅、漕船制造“六大中心”于一體,歷來就是“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地,“夜火連淮水,春風滿客帆”就是當年歷史繁華盛景的真實寫照;2016年10月,原清河、清浦兩區合并成立清江浦區,開啟了中心城區的嶄新篇章。 “我們承載了全市集聚度最高、年齡結構最優、知識層次最好的人口,匯聚了全市最優質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承擔了全市中心城區建設發展的重任,上半年,我們以全市2.47%的土地、14.5%的服務人口,貢獻了全市15%的GDP、11%的一般公共財政收入、16%的規上固定資產投資、33.7%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全市高質量發展大局作出了應有貢獻。”朱海波說。 朱海波說,大運河以北區域,屬于淮安的老城區,既是淮安這座城市的“縮影”,也承載著淮安百姓對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記憶。經過多年發展,主城的產業形態、功能布局、服務配套等都相對完善,人口集聚程度比較高,相對應的城市開發強度也趨于飽和。做精北部主城,必須樹立城市有機更新理念,用“繡花”的功夫,把整個區域作為一個“景區”來打造,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系統打好樹“形”、繪“景”、提“質”的“組合拳”,努力建設現代城市風貌與歷史文化氣息交融的精致美麗主城,全面提升宜居宜業宜游水平。 大運河以南區域,是淮安市委市政府實施“東擴南聯”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功能拓展區,具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獨特優勢。南部新城地處寧淮高速、徐宿淮鹽高速交匯處,緊鄰淮河入海水道,區位優勢明顯,同時還肩負著承接北部主城功能疏導、產業轉移、資源輻射的重任。做強新城,要把南部新城建設放到全市“東擴南聯”發展大格局中統籌思考,與東部高鐵新城建設相互策應呼應,加快打造支撐淮安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一極”“關鍵一翼”。具體來說,既立足當前做好產業導入、項目帶動等“填白”工作,以及勾畫城市天際線、優化提升城市家具形象等“著色”工作,又著眼長遠做好為未來發展留下空間等“留白”工作,前瞻性布局建設一批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做強南部新城功能內核,提升對人口、產業等要素的集聚力承載力。 朱海波說,做優港城,是因為清江浦擁有“五水環繞”“兩河穿城”的獨特優勢,航運資源豐富。其中黃碼港,地處京杭大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交匯處,上達淮河、下通黃海,是名副其實的連接東西、貫通南北、通江達海的“水上立交”,具有打造內河航運中心的獨特優勢。建好黃碼港,打造臨港新城,對于清江浦來說,既是轉型跨越發展的現實之需,也是落實全市樞紐新城建設部署的必擔之責。目前,清江浦區正全力推進黃碼港建設,計劃新建2000噸級散貨泊位7個、1000噸級多用途泊位6個、1000噸級雜貨泊位12個、1000噸級散貨泊位4個,共計29個裝卸泊位,年設計通過能力超1600萬噸,打造集裝卸、中轉、倉儲、配送、集裝箱增值服務等為一體的內河航運樞紐。同時著眼長遠,依托黃碼港的建設,按照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思路,強化協同聯動,做大做強臨港產業鏈、服務配套鏈,加快打造具有產業支撐力、要素承載力、發展帶動力的活力港城,為淮安樞紐新城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專題發布會現場,清江浦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劉玉春,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愛超向大家介紹清江浦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并回答了產業優化、營商服務等方面問題的提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