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爾木:枸杞紅了 村民笑了
|
枸杞紅了 村民笑了(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央廣網海西8月27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陳郁 樊永濤) 又是一年枸杞正紅時。8月26日,“一江清水向東流——2020走進昆侖文化·直播大美青海”全國網絡媒體青海行大型采訪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格爾木市郊區的河西農場,采訪格爾木市特色農產品發展情況。 走進河西農場萬畝枸杞地,空氣中散發著陣陣果香,只見如櫻桃般大小的枸杞密密麻麻地掛在枝頭,顏色鮮紅清透,顆粒飽滿,令人饞涎欲滴。摘一顆鮮枸杞放在口中,一股甘甜的汁液流入口中,淡淡的清香沁入脾肺,鮮嫩的果肉入口即化,口感極佳。 枸杞承包戶海永存向記者介紹今年收成情況(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在格爾木種植枸杞已10個年頭的枸杞承包戶海永存一邊指導工人采摘,一邊對記者說:“格爾木干旱,降水少,適合枸杞成長,枸杞出果時不能經常下雨,一下就壞。更主要的是這里日照強,種出來的枸杞甜! 柴達木盆地每天光照時間長達10小時,晝夜溫差12℃,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種植出的枸杞所含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和具有調節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高,優質大果可占70%以上。柴達木枸杞的多糖含量相比其它產區而言含量居中,較適宜晾曬干果和制造濃縮汁,黃酮含量較其它產區高30%左右,是國內最優質的枸杞之一。 枸杞花開(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同時,由于枸杞產區海拔2800米左右,氣候干旱,空氣相對濕度低,植物的病蟲害相對較少。沒有工業污染,人口密度小,生態環境潔凈,水源、土壤無污染、無農藥和重金屬殘留,生產的有機枸杞達到國際同行業最高標準。經過技術分析,同一品種的枸杞在柴達木地區栽培,品質便會變為上乘,枸杞因此成了格爾木著名的“紅色產業”。 海永存告訴記者:“我承包了60多畝枸杞地,每年大概能掙個30萬元左右。去年產量最高的時候收入能達到40萬。每年枸杞采摘的時候我們會雇傭老百姓來幫忙采摘,大概會雇幾百人,人最多的時候工人的工資發出去20萬元左右! “靠著種枸杞,這幾年咱們脫了貧。”海永存難掩喜悅之情!耙郧安还苁欠N糧還是種菜,家里那十來畝地也就是保個全家人的溫飽,手頭需要錢還要靠外出打工去掙,但現在,單靠種枸杞也可以致富! “按照往年的收成和價格測算,除去成本,今年一畝枸杞純收入大約1萬元!焙S来嬲f,種枸杞和種糧食作物相比,收入天壤之別。 碩果滿枝頭(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從最初的農民自己種植,到后來加入合作社規模種植,柴達木枸杞也從單一的種植品種成了規模化產業。 近年來,格爾木市調整區域的種植結構,依托當地的地理優勢,運用科技手段,加大了紅、黑枸杞種植規模,使其成為農戶增收、企業增效的主導產業。除此之外,引種藜麥試種成功之后,藜麥的種植面積也逐年擴大,已成為繼枸杞產業后的第二大產業。 來自四川的女工采摘枸杞(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正在采摘枸杞的女工吳瑞華告訴記者:“我今年58歲,是四川樂山人,今年是第三年來農場采摘枸杞,每天收入在200塊錢左右。采摘枸杞對于我們年紀大點的家庭婦女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增收渠道,年齡限制小,而且也不是很累,所以一到采摘枸杞的季節,我們就主動聯系老板,過來幫他們采摘!薄 據了解,2019年,格爾木市枸杞種植面積達到10.1萬畝,已建成制干、色選、包裝等生產線,基本形成了從種植、管理、服務、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藜麥種植面積0.81萬畝,已研發藜麥粉、藜麥麥片、藜麥醋、藜麥酒等產品。目前,格爾木市枸杞、藜麥等特色農產品種類日趨豐富,形成了產、加、銷有機配套、有序競爭的良性發展體系。 剛采摘的枸杞鮮艷欲滴(央廣網記者 張雷 攝) 格爾木市農牧和扶貧開發局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格爾木市在提升枸杞生產質量上下足了功夫,按照發展綠色有機枸杞,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的思路,建立枸杞病蟲害監測預警機制,推廣普及枸杞潔凈化自然晾曬技術。建設500畝高標準有機枸杞水肥一體化滴灌、自動施肥等配套設施工程建設。進一步促進產品加工過程更加科學規范,減少加工過程“二次污染”問題,提高枸杞產品優質率。同時,開展有機肥全替代化肥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試點,進一步增加有機肥資源利用,推進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構建出高效、安全、循環、集成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 與此同時,圍繞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青海省開發出有機枸杞干鮮果、凍干枸杞、枸杞汁、枸杞粉、枸杞籽油軟膠囊及枸杞酒等系列產品,取得幾十項科技成果和專利。一批種植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應運而生,形成了一個由種植、精深加工、包裝、銷售各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 枸杞種植產業不單單體現在經濟價值上,還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隨著枸杞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在柴達木盆地數十個綠洲及周邊地區形成了集中連片的枸杞經濟林,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荒漠半荒漠地帶已被枸杞經濟林披上綠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