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雙創計劃”開評 1300名英才角逐“王牌工程”
|
8月23日,熱浪襲人,江蘇引才王牌工程“雙創計劃”第14屆答辯評審在熱烈進行中,全球近1300名英才帶項目、攜團隊進行激烈角逐。記者探訪評審現場,感受創新之熱、發展之熱、報國之熱。
關鍵詞:安全 當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南京郵電大學的評審現場,看到教學大樓入口處設置有5條通道,各路英才正陸續報到。由于提前安排好答辯時段,英才們實行錯峰報到,避免人員聚集。進入排隊通道后,每個人都要測體溫、查驗蘇康碼和疫情防控行程卡,外籍答辯對象還要出示入境人員防疫健康信息碼,個別來自高風險地區的人才在前期一律按要求進行隔離觀察和核酸檢測。而邀請的專家評委均來自國內低風險地區,且近期無國內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或國(境)外旅居史。 實際上,今年“雙創計劃”一啟動,疫情防控工作就已開始統籌謀劃。7月9日有關部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各平臺部門及時提醒答辯對象,按照最新疫情防控要求,合理安排、及時來蘇,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從答辯前14天起,就以日報制形式,對全體答辯對象及其翻譯、工作人員實行健康狀況監測。本著愛才、重才的理念,對確因疫情無法參加答辯的,將保留答辯資格至2021年。 關鍵詞:三“高” 疫情阻擋不了全球英才來江蘇謀發展、創事業的熱情,這次評審呈現三“高”的鮮明特征。 申報數量創新高——今年省“雙創計劃”3月開始啟動實施,在控制申報數量、精簡項目類別的前提下,仍有3740人(個)申報人才或團隊,同比增加766人(個)。經地方和部門擇優推薦、專項辦資格復審,最終通過資格審核的雙創人才1021人、雙創團隊128個、雙創博士1110人。8月23日當天,941名人才、114個團隊現場參加答辯。 申報層次再攀高——申報雙創團隊的對象中,由國內外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長江學者”、“杰青”、國家重點項目負責人等領銜的達到75%;雙創人才中,92.2%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緊缺人才。1110名通過資格審核的雙創博士中,列于“世界名校類”的都來自世界前200強高校。 評委水平層次高——303位專家評委均來自省外,既有兩院院士等“學術大咖”,也有知名企業家、風投專家等“業界大拿”。 正是因為這三“高”,評審答辯現場出現臺上院士答辯、臺下院士評審的難得場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董紹明就站到了答辯席上。2017年加入昊石新材料南通科技有限公司后,他主持開發碳化硅涂層石墨基座產品,相關技術在行業里處于領先水平,在國際上也屬非常先進,有望打破半導體行業國外壟斷,解決“卡脖子”問題,這次他對進軍省級“雙創計劃”充滿信心。 關鍵詞:發展 “當前,人才回流期、項目窗口期、企業并購期‘三期疊加’,是引才的契機。江蘇搶抓人才回流機遇,聚天下英才,筑牢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實人才基礎。”省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 自2007年啟動以來,江蘇的“雙創計劃”已累計引進1.2萬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其中,45%自帶技術、項目、資金到江蘇創辦企業,43%為企業高薪引進服務創新,90%擁有國內外著名大學或科研機構的博士學位,90%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80%活躍在企業或園區。據統計,“雙創計劃”啟動13年,帶動全省各地資助引進高層次人才3萬多人,其中僅創業類人才所創辦企業的一年納稅額就是13年間省級財政投入總量的4倍多,妥妥成為人才投入產出的“績效工程”。 在今年財政吃緊的情況下,省“雙創計劃”專項經費保持持續投入定力,確保引進力度不減、資助數量不減。同時嚴格把握評審標準,聚力引進資助“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領域人才,優先支持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地方優勢特色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對參與二輪評審的金融機構,還將實施“撥+貸”“撥+投”,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支持人才創新創業。(郁 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