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館公開課》在寧再開講 探索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
8月22日,《中國博物館公開課》第九講在南京藝術學院圖書館報告廳以線下開講、線上直播的方式揭幕。浙江省博物館首席專家、原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以《高質量博物館散論》為主題,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講座。 據悉,中國博物館公開課于6月27日正式啟動,該系列作為全國首個常規性的博物館專業課程公益直播,圍繞博物館、美術館等相關話題,從場館管理、展覽規劃、社會教育等領域,邀請全國博物館館長和專家進行解讀,給觀眾呈現出多元化的立體博物館。 進入21世紀后,博物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持續顯現,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已經成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據了解,每年有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博物館產生,不僅數量逐年大幅遞增,而且種類也不斷拓展。同時,博物館的具體業務,也從收藏保護、學術研究,到陳列展覽、教育推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目前全國博物館有5000余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共有855家,其中,一級博物館僅有130家。”陳浩在講座中介紹道,中國的博物館仍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還有很大的差距,高質量發展永遠是博物館人追求的目標。 那么,什么才是高質量博物館?在陳浩看來,高質量博物館的界定涉及博物館的性質、使命,以及為體現性質、使命而開展的一系列行政管理和業務活動,需要有一個基本的標準。 “高質量博物館的界定可以分為社會評判和業界評估兩個方面。經過相關數據調查顯示,豐富而高質量的收藏、具有標志意義的博物館建筑和有影響的陳列展覽是社會公眾普遍認同的高質量博物館。”陳浩說道。 此外,從專業的角度評定高質量博物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不僅要有明確的博物館定位和目標、有效維護博物館運行與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具有豐富的藏品以及對藏品有效保護的能力,更要具有學術質量和教育意義的博物館陳列展覽等。 如今,在博物館里隨處也可看見志愿者的身影,從講解員到志愿者,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拉近了博物館和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 陳浩表示,近年來,博物館教育姿態由傳統的居高臨下,逐漸向“一種平等的姿態來進行教育”轉變,人們不僅看展覽聽講座,還可以參加各種活動,教育推廣的內容也日漸豐富且形勢多樣,提升了博物館的社會美譽度。(沙芳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