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江蘇職教學子“創”出新天地
|
8月18日,江蘇省職業院校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落下帷幕。本屆大賽以“我敢闖,我會創”為主題,全省共有203所職業院校的20732支團隊79270人次報名參賽,最終239支隊伍晉級決賽。 記者注意到,今年不少項目都貼近市場需求,結合專業實際進行科技攻關、大膽創想,熟練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并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緊密結合,開發出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和新模式。 田間地頭,農業翻出花樣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腐海王蟲團隊負責人劉成功在靖江的農村養起了黑水虻,帶領100多戶農民致富。 這種神奇的“吃貨蟲”屬腐生性的水虻科昆蟲,以動物糞便、農副產品下腳料、餐廚垃圾等為食。劉成功告訴記者,水虻從卵孵化成幼蟲后的5天左右,是處理餐廚垃圾、禽畜糞便最強的時期,1斤蟲一天能消滅3斤餐廚垃圾。 如今,養殖基地每天都能產出1噸的商品蟲,鮮蟲售價每噸約6000元,干蟲售價每噸12000元以上。養殖基地的黑水虻都是訂單式生產,早已跟養殖大戶簽訂供銷合同,常會供不應求,帶動了周邊100多戶農民致富。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卓根瑪黑“稞”技團隊的有機黑青稞種植及產業開發項目在雪域高原上“開花結果”。“黑青稞是目前世界上含β-葡聚糖最高的麥類作物,并富含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團隊負責人拉東才索南說,公司已擁有一級黑青稞基地1500多畝,“可產出優質有機黑青稞58.05萬斤,營業收入842.5萬元,同時帶動就業1000余人,幫助了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奇思妙想,科技改變生活 科技改變生活,可能只需要一個奇思妙想。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新鮮到”——高鐵生鮮快遞箱項目,是一款專門針對高鐵冷鏈運輸需求設計的高鐵專用生鮮快遞箱,目前已與中鐵快運、中鐵順豐國際快運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 “我們的項目鎖定高鐵生鮮快遞市場。”團隊負責人戴蓉蓉說,箱體四周采用卡槽設計,頂端設置可獨立更換冷板,連接處采用密封卡扣設計,可實現貨物高效分揀、無限期制冷、高度密封。箱體內、外、夾層分別采用保溫效果更好的EPE聚乙烯發泡等材料制成,實現可循環周轉使用,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尤其是借助中鐵順豐全程定位系統,保障貨物源頭可追、全程跟蹤,讓運輸過程看得見。” 給涂料插上科技的翅膀,這樣的創意來自南通職業大學涂所未“圖”團隊。“傳統涂料存在施工復雜、抗菌率低、功能單一、環保性差等痛點,后期翻修起來費時費力費錢。”團隊負責人周緒光說,團隊研發了三大系列產品,防霉抗污系列用于學校、商場等人流量大的場所,可以保持墻面10年潔凈如新;納米書寫系列用于會議室、教室等,可替代傳統的白板、黑板;抗菌防腐系列用于醫院、工廠等,能夠長效抑制細菌滋生。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無主燈自然之光先行者項目,通過打造無主燈照明產品,構建各種造型和光影效果,再現自然場景。項目負責人熊云峰說,無主燈行業市場龐大,2019年規模超過2000億元,未來幾年還會以3-5倍的速度增長,會成為一個萬億級的行業。 追求革新,培育大國工匠 職業院校學子創新創業,不可或缺的是革新精神,他們將逐步成長為活躍在不同職業領域的大國工匠。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天工智能裝備研發團隊“蜘蛛一號”小型智能焊接機器人項目,用機器代替人力完成繁瑣的焊接工藝。 團隊負責人黃志宇說,傳統的焊接操作存在焊接品質量不穩定、勞動力成本高、工作環境較差、生產效率低等問題。記者看到,通過“蜘蛛一號”小型智能焊接機器人,工人只需直接拖動焊槍到需要焊接的位置,按要求取相應的點,控制系統就能自動計算出焊接軌道。整個操作簡單,速度快,10分鐘即可上手操作。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第七感團隊將自己的創新創業方向定位為國內領先的鋼鐵件滲碳層無損檢測專家。團隊負責人陸馮說:“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滲碳層檢測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損抽樣檢測,但該方法需要切割或腐蝕樣品,造成工件破壞,且無法實現全檢;一種是無損超聲波抽樣檢測,雖然該方法解決了樣品工件的損壞浪費,但核心技術被日本和德國企業壟斷。”陸馮團隊利用滲碳層矯頑力值與材料含碳量相關的原理,歷時兩年經過大量實驗和數據分析,創新性地利用磁滯回線來確定滲碳層的厚度,研發了“靈探”系列鋼鐵件滲碳層無損檢測設備。“目前該設備能夠對軸承、精密齒輪、回轉支承等工件的滲碳層進行全面且無損檢測,具有較高性價比。”(王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