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青聯改革新變化——服務更垂直 覆蓋更廣泛
|
最近,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林蒲社區農戶王成龍種的10畝青梨大豐收,他卻高興不起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批發商進貨量大幅減少,青梨出現嚴重滯銷。7月下旬還有兩萬斤青梨沒有銷路,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 讓他沒想到的是,7月24日,南京市青年聯合會走訪了解到情況后,在青聯委員的微信群里發布助農消息。消息一發出,微信群立刻“爆”了。“我訂兩盒!”“我訂10盒!”“我訂300盒!”青聯委員紛紛接龍。短短15分鐘,兩萬斤青梨被訂購一空。 這是青聯委員參與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青聯改革成效也從中得到檢驗。”團江蘇省委書記司勇說,近年來,江蘇省青聯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用一項項舉措嚴明委員標準、優化委員結構,用一件件實事提高青聯組織在全省青年群體中的覆蓋面和貢獻度。 結構調整帶來新活力 前段時間,江蘇省青聯委員、網絡作家張鎧一直忙于組織在寧網絡作家走進高校和社區,為在校學生和熱愛文學的年輕人開辦講座,講述創作經歷和創作經驗。 “網絡文學創作一定要有正能量。”這是他成為南京市網絡作家協會主席后,對年輕作者說得最多的話,“愛好和職業是兩碼事,文學創作是場持久戰,不能急功近利,要博覽群書,才能寫出讀者喜歡、社會需要的作品。” 一年前,江蘇省青聯換屆。與往屆相比,新一屆江蘇省青聯委員中,90后的比例逐漸升高,659名青聯委員平均年齡為34.1歲。在青聯委員的構成方面,還大幅提高了快遞小哥、網絡作家等新社會階層人士的比例。 隨著更多新社會階層人士的加入,青聯委員之間發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他們為各自所在群體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所謂新社會階層人士,是指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等新興業態以及新社會群體。 近年來,團江蘇省委、省青聯高度重視新社會階層人士的青年統戰工作,發起成立“蘇青S+”新興青年群體聯盟、青少年新媒體聯盟等,并吸納政治可靠、代表性強且熱心青年工作的新興青年群體帶頭人進入青聯。 去年10月,為進一步堅定愛國團結跟黨走的初心,江蘇省青聯在紅旗渠舉辦“愛國·團結·奮斗”精神培訓班。江蘇省青聯副主席、省網絡作家協會主席陳彬參加了首期培訓。通過培訓,他更加堅定了服務網絡文學青年的決心。 織起傳播正能量的社會網絡 去年在南京中山陵腳下舉辦的演唱會盡管場面不大,但許小猛頗為自豪。這是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在團江蘇省委、省青聯的幫助下,首次舉辦專場演唱會。“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打工者變成新市民”,江蘇省青聯委員、長三角打工者藝術團創始人許小猛介紹:“為打工者群體服務、展現打工者群體的精神風貌是我們的責任”。 藝術團成立近10年,團員僅30多人,但人員組成多樣,其中有一線操作工、售貨員、電焊工,也有景區工作人員、專業音樂人等。他們的音樂作品關注的都是涉及打工者、留守兒童、春運等的社會話題。多年來,許小猛帶領團隊研究如何用歌聲唱出基層年輕人的心聲,傳播正能量。 盡管青聯換屆已過去1年多,但江蘇省青聯委員陳韻龍樾所在的文化藝術和體育界別小組微信群一直很活躍。大家經常交流所屬領域經驗,讓他收獲頗豐。“相比其他職業,音樂人、歌手可以影響一批人。”他說。 這幾年,郭嫚帶著團隊創作了很多廣受青年喜愛的國風音樂。成為青聯委員后,郭嫚的工作和生活也發生改變。“以前覺得聽眾喜歡自己的作品就夠了,現在考慮得更多了,比如如何聯合其他音樂人,把我們的國風音樂傳播出去,讓更多年輕人喜歡并愛上傳統文化。” 去年10月,她和其他國風音樂人收到團中央的邀請,一起舉辦了第三屆“中國華服日·宋風雅集”。在強大的網絡傳播力下,華服文化、中華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 如今,這些青聯委員用強大的號召力吸引周圍的年輕人,同時帶領他們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為青年提供精準服務。青聯為他們搭建“舞臺”,讓青聯委員們“唱戲”,織起傳播正能量的社會網絡。 做好新媒體時代“傳聲筒” “這兩年,省青聯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得更有活力了。”江蘇省青聯委員、新浪江蘇總編輯馮曉婷說,在新媒體時代,需要正確引導青年發聲。作為省青聯“老委員”,她做了許多“新事情”。 疫情暴發后,江蘇省青聯新聞出版和新媒體界別依托各類媒體,積極開展宣傳引導。馮曉婷和同事及時調整倡議方向和傳播節奏,圍繞“應對疫情 為愛堅守”展開傳播,號召廣大青少年在家科學防范,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飛機打藥”“湖北確診新冠肺炎無良車主偷跑回常州”……疫情期間,常州辟謠聯盟的微信群“謠言四起”,如何回擊?成員們每天的工作時間常常從早上五六點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作為一個民間公益組織,群成員中有網絡工程師、醫生、律師、民警、會計等,會員運用專業知識,通過各個渠道傳播辟謠帖。 “權威機構辟謠信息會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向大眾廣而告之,但傳謠的人并不一定能看到。我們會把信息精準傳遞到個人,讓傳謠者知道他們傳的不是真相,而是謠言。”江蘇省青聯委員、常州辟謠聯盟負責人金沁說。 與一般辟謠不同,如發現線索,他們會發動年輕人進行求證,甚至會前往現場核實。目前,該聯盟吸引了近600名會員參與,還有近3000名志愿者自告奮勇為聯盟觀察“謠言動態”。目前,聯盟累計辟謠和舉報頻次超3.5萬次。 擴大青年工作“朋友圈” 作為一家草根志愿者組織,無錫市梁溪區互聯網志愿者協會一直深受缺培訓、缺指導、缺場地等問題困擾。梁溪區青聯積極幫他們解決困難,推薦其入駐無錫市網絡(青年)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基地。該基地是近年來無錫市青聯把握青年網絡化集聚特點,向網絡青年社會組織發力,與無錫網信辦共同成立的。如今,通過舉辦網絡創益大賽,他們發現、集聚了一大批網絡青年社會組織。 團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青聯主席張迎春介紹,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江蘇省青聯緊緊把握青年分化趨勢和結社動向,著力加強全省各級青聯組織建設,在全國率先出臺《縣級青年聯合會工作指引》,從組織設置等方面對縣級青聯工作進行規范,提升縣級青聯規范化水平。 作為平臺型、樞紐型的組織形態,“青年之家”在聯系服務青年社會組織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南京“小紅梅·新青年堂”通過優質服務和深度參與,培育、支持青年文化“志趣社群”12家,平均每年開展150場次青年文化活動和新思想課程,直接影響青年數萬余人。像這樣的“青年之家”,在江蘇有1000多個。 如今,青聯組織體現出更強的組織活力,青年工作延伸出更多“手臂”,原來游離于傳統組織體系外的青年,正得到更多關注。(李超 蔡漪鈴 賀圓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