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學子們深入鄉鎮基層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
“家國所系,我之所行。”徐振霞是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20屆碩士研究生,曾參加西部支教。今年畢業,她再次選擇“西部計劃”基層服務項目,奔赴新疆繼續志愿服務事業。 像徐振霞一樣,這個夏天,到西部去、到基層去成為畢業生們不約而同的選擇。越來越多的青年一代愿意深入鄉鎮基層,心系家國,心懷理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報國不負青春,用無悔選擇回應時代召喚 為何放棄落戶大城市的機會而投身西部建設?徐振霞說,她是學校第一批受助的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的“陶學子”,是公益行動的受益者,更要做公益行動的傳播者,“在接受饋贈的同時,我也給自己許下一個諾言——服務社會、回饋社會去。” 如同一棵樹,把根深深地扎進祖國的山川大地;如同一滴水,把人生完全融入祖國的大江大河。徐振霞的選擇代表了一大批江蘇高校畢業生的志向——矢志報國,不負青春。與往年相比,今年江蘇“西部計劃”“蘇北計劃”報名人數創新高,共有來自全省167所高校(含獨立學院)的1萬余名應屆畢業生、在讀研究生報名。 4年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雷作平乘坐了26個小時火車,滿懷憧憬來到蘇州。努力讀書的他,只為能夠走出那片延綿的西北大山。“那是生我養我的家鄉。”當雷作平伸出雙手時,6個老繭勾起了太多的辛酸回憶,走不盡的山路、干不完的農活使他極力想“逃離”家鄉。 求學的幾年之間,雷作平數十次往返于西北內陸和長三角之間,感受到兩地之間的差距,他的想法開始改變。“我更加明白西北崛起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從那時起,返鄉工作的決定便堅不可摧。”經層層篩選,雷作平終于如愿以償,拿到一個“西部計劃”志愿者名額。 建設服務家鄉,把熱血灑向深愛的土地 來自江蘇海洋大學的本科畢業生程耀超在面臨就業抉擇時,也來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邊是蘇南某企業的工作機會,一邊是“蘇北計劃”基層服務項目。 “相比于安逸的工作生活,我更希望到基層去磨練自己。”程耀超還記得,兩年前在連云港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進行社會實踐,最大的感觸就是“鄉村的發展需要更多年輕的力量”,“那里有渴求知識的孩子,也有獨居的老人,他們都需要幫助和關懷。” 程耀超表示,“基層是青年人就業和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江蘇是我熱愛的故鄉,經過大學的磨練,我更加堅定要把熱血灑向我深愛的蘇北土地。” “我這會在成都參加入職培訓,之后就要奔赴西藏昌都,參與當地項目建設。”8月6日,入職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基層水利工作者的河海大學本科畢業生次仁桑珠在電話那頭開心地告訴記者。 以自己所學為家鄉服務,是來自西藏日喀則的次仁桑珠一直以來的夢想。“當得知單位對水利專業的大學生有強烈需求,并且在西藏也有分公司和項目時,我激動壞了。”他說,這與他想回家鄉建設水利事業的想法不謀而合。 “我屬于喜歡走出去看世界的學生,我一直認為最理想的就業地是在上海,直到大四開始,我才考慮可能會回到家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生戴雨可最終選擇去了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他說,讀研期間對航空乃至國防領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選擇的單位是這個領域的龍頭,能在家鄉為祖國航空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是最幸福的事情。” 到基層多磨礪,用小我成就大我 報名“西部計劃”的志愿者中,不乏原籍地就是西部地區的畢業生,他們大多是有志于建設家鄉的青年學子,而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畢業生張秦齊從小就生活在南京。 “我的求學路上沒有離開過南京,但是也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到了東西部發展的差距。”張秦齊說,“相對于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來說,邊疆地區更需要年輕力量和新鮮血液。當然了,我自己也做好了吃苦的心理準備,做志愿服務不能靠一腔熱血。”張秦齊給自己打氣說。 基層苦嗎?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否認。8月3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本科畢業生徐江艷第一次來到貴州銅仁市石阡縣地場鄉。徐江艷就是貴州人,家在畢節市,但去當地的路上還是大吃一驚,“山路特別陡,真正的山路十八彎,從不暈車的我都有點暈車了。” 一次偶然機會聽說西部計劃,徐江艷形容自己是熱情澎湃,“其實我今年5月在南京一家單位已找到一份審計工作,但我覺得,如果一輩子不了解一次基層,肯定會后悔的。所以身邊盡管有些朋友質疑,但我沒有猶豫過。”徐江艷說,“來到基層后,才發現真正基層的樣子。” “天氣悶熱,我們住的地方還是毛坯房,沒有空調和熱水器,每個人只有一張床和一套床上用品。”盡管條件艱苦,徐江艷覺得,自己尚未真正觸摸鄉村生活,“我們之前的社會經歷太淺了,基層的工作與實踐經驗是青年成長最好的方式。” 徐江艷說,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她希望能更深刻地感受鄉村,感知社會,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王拓 楊頻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