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路同行 智惠江蘇——守護碧水藍天 江蘇生態環境大數據實現監測全覆蓋
|
新華網南京8月6日電(沙芳如)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江蘇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廣泛運用,不僅提升了全省生態環境信息化水平,同時也實現了監測與監管的協同聯動。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大數據為生態環境保護注入新動能。同樣,也為環境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帶來了新機遇。 據了解,2018年以來,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推動下,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初步建成了江蘇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并且是全省第一個向省大數據中心推送監管數據、第一個實現增量數據自動報送的省級部門。 值得關注的是,大數據實現監測全覆蓋為進一步邁向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省生態環境廳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整合、數據共享工作而建成的江蘇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它的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究竟如何?又有什么獨特之處? “該平臺編織“監測、監控、執法、執紀”四張網,集成各類環境監測、監控、監管數據共50億條,打通環境管理業務各環節、全流程,全面提升江蘇環境管理綜合決策能力。”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季丙賢介紹。 其中,“監測系統”反映了全省環境質量監測情況,涵蓋了水環境、大氣環境和土壤環境的三個方面的監測數據和統計分析信息。 在水環境方面,系統儲存了近12年監測數據,可用于環境質量趨勢分析研判。據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季丙賢介紹,841個全省地表水環境監測斷面的數據和信息已經全部上線,其中省考水源地130個(含國考25個),大數據平臺建立了水質異常波動預警功能,預警信息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APP推送到地方生態環境部門。 在大氣環境方面,大氣多參數站是江蘇省內監測指標最全、監測因子最多,同時集“產學研”一體化的大氣污染深度自動觀測站點。根據監測功能劃分為常規污染物觀測區、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污染觀測區、大氣污染光學特性觀測區以及質控比對區。目前,全省空氣質量監測全部實現自動在線,現有234個城市空氣自動站、7個超級站、561個鄉鎮空氣站、4331個PM2.5微型站的數據全部上線;微型站主要監測PM2.5、PM10。 此外,“監控系統”歸集了全省14.9萬家固定污染源的“一企一檔”監管信息,3.8萬家排污許可證發放企業監管信息, 2000家重點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排污總量占65%以上)在線監控信息;“執法系統”實現了移動執法系統覆蓋和執法記錄儀聯網使用兩個100%,讓移動執法實現“全覆蓋、全聯網、全使用”,更讓執法過程規范化、可視化,全流程信息可追溯、防篡改;“執紀系統”建設了省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打通13個設區市平臺,納入14個職能部門。 守護碧水藍天,生態環境“新基建”大有可為。江蘇省還搭建了環境空氣質量立體監測網及預報預警系統,基于此,江蘇不僅是全國最早具備區域及未來城市7-10天空氣質量預報能力的省份之一,而且也是全國第一個建成固定污染源統一數據庫并實現動態更新的省份。 “‘天空地一體’的監測監控網,實現環境監測全覆蓋,各類檢測數據互聯共享,預警預報能力明顯提升。”據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監控平臺上,工作人員隨機點開地圖上的南京節制閘監測點,監測時間、水質等級、pH值、水溫等一目了然,這為全面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科學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