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縣:新科技培養“新農民”|強國小康路⑤
|
編者按: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心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朝著這一歷史目標,江蘇人民砥礪前行,一路奮進。 扶貧征途,一個也不能掉隊;小康路上,一個也都不能少。脫貧攻堅是全面小康的必經之路,也是檢驗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質量和成色。連日來,我們推出“強國小康路”專欄,聚焦江蘇重點幫扶脫貧攻堅奔小康的生動實踐,展現江蘇人民建設幸福生活的動力和活力。 新華網南京8月4日電(王天翊 蔡子豫)在脫貧攻堅上,徐州睢寧是個“有骨氣”的地方。 145萬人口的睢寧原有5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和12.78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是徐州市脫貧任務最重的地區,也是江蘇省12個重點幫扶縣之一。
但睢寧迎難而上,自我加壓,以頂格標準和滿格狀態投入扶貧攻堅中,在2019年底交出了一份優秀答卷:現行標準下12.78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1845.81元。53個省定經濟薄弱村村均年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1.58萬元,其中,25個村超過50萬元,脫貧路直直連上了小康路。 走訪睢寧鄉間,探尋當地發展的秘訣,“綠色”是伴隨睢寧蛻變的底色,也是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主題。 “綠”是綠色產業的綠 光伏入鎮入村點亮脫貧路 徐州本就是江蘇最早發展綠色能源產業的城市。早在2006年,老牌工業城市徐州在尋求蛻變重生的路上,便決定要擁抱綠色產業,光伏就是主要切入點。 作出這個決策的人們可能也沒想到,他們擁入懷中的不僅是徐州經濟未來的新增長點,也是脫貧攻堅的發力點。 在睢寧,利用光伏發電的扶貧項目就有15個。2014年,縣里首個光伏發電站落戶在姚集鎮500畝太平山上,隨后的幾年,這種綠色清潔又穩定的扶貧項目在睢寧各地落地開花。 官山鎮龍山社區的農光互補扶貧基地以光伏+農業的方式為村集體收入帶來了提升。這里的光伏電站平均每天可利用太陽能發電7萬度,當地政府與建設方約定,每上網一度電,電費里就有一分錢是扶貧基金。去年一年,光伏給鎮里帶來了超過24.8萬元的收入,加上光伏板下發展農業的收益,僅一年便助力當地4個經濟薄弱村成功摘帽。 要是以為光伏只能架設在平整連片的土地上,那可就錯了。這些年,曾經在村民眼里“高大上“的光伏也入鎮入村,在鄉村的角落里默默”吸光吸熱“,點亮著人們的脫貧路。
建在河灘“洼澇子”上的小小光伏電站 “說起光伏,人們總會想象那種一排一排的光伏板一眼看不到邊的壯觀場景,其實也不全都是那樣的。在我們睢寧,房前屋上,還有我們這幾十畝的荒地上,都能做。”睢寧縣睢城街道雙莊社區黨支部書記仝振興說。 坐落在雙莊社區的這座小小扶貧產業園,以前是塊河邊洼地,當地話叫做“洼澇子”——旱天干死,雨天澇死,種不了什么東西。這幾年,街道干部們外出學習,了解了光伏,便想起這塊地來。“當時就想著把這塊地用起來,沒想到‘洼澇子’轉眼就成了扶貧產業園。”仝振興說。 2017年,開了荒,整了地,這座僅1兆瓦,占地面積50畝的光伏發電站建成了。在光照時間長的夏天,這座電站一天能發5000至6000度電,每度電是9毛8的價格,去年,光伏就給街道帶來了129萬左右的收益。 “這錢最后都分給了整個街道的建檔立卡低收入戶,這種省心又穩定的收益,大家都說好。”仝振興說。 后來,村里又在光伏板下做起文章,把這里發展成“農光互補”的模式。利用光伏板下的土地,再整合四周河灘地,湊了106畝,種起油桃來。 要是建檔立卡戶愿意來園里種油桃,街道便主動聯系當地農商行為每人提供5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入園創業。這筆款項正好能包8畝地,有了收成全算他們自己的,村里的農村合作社還會幫著找銷路。村里的老人、病人、婦女,經不起操勞,在農忙的時候過來幫幫忙,每天也有60-70塊工資。 產業好不好,還要問老鄉。今年的油桃剛收完,“農閑”中的建檔立卡戶、62歲的仝道渠在閑聊中顯得挺滿足:“靠著這產業園,現在俺也能有兩份收入了:光伏發電一筆錢,承包油桃一筆錢。算算一年也有兩萬多,我一個老頭子夠用了!” 四年前,仝道渠的老伴去世,女兒也已出嫁,身體不好的他被列入低收入農戶。去年,社區聯系上他,愿意免費為他提供土地、桃樹、設備,問他愿不愿意來種桃,不愿坐在家中吃低保的他便來到了產業園。“頭頂上的光伏能托底,腳下還有自己種的桃,踏實!”他說。 把仝道渠的經歷看在眼里,今年,申請來園里工作的低收入戶更多了,未來,這座小小的產業園將繼續整合土地資源,擴大規模,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綠”是綠色思維的綠 秸稈變廢為寶構筑“綠循環” 擁抱了綠色產業的睢寧人,也把綠色融入了發展思維中。 一套“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完善產業鏈”的做法,讓隨處可見,卻讓農民頭疼的秸稈,變成了引導脫貧致富的寶。 睢寧是農業大縣,常年種植小麥、水稻、玉米,一年產生的秸稈能達到約116萬噸。 “處理秸稈,老百姓最早就是燒。08年國家頒布秸稈禁燒以后,秸稈處理就是個出錢出力的事兒。”官山鎮秸稈收儲中心負責人楊昌強給我們算了筆賬,農民要用租用機器粉碎一畝秸稈,至少需要40元,花費一個多小時時間,十畝地就是400塊,一天時間就沒了,還沒算上人力成本。 “農民也會算賬,有這個時間,出去做點活不好嗎?有這個錢,省著不好嗎?所以在秸稈收儲項目落地之前,把秸稈隨意堆放的,把秸稈草草埋了還田的情況都有。”楊昌強說,這樣不僅會帶來安全隱患,從農業上來講,秸稈長期還田或全量還田也會給土壤和水質帶來負擔和傷害。 2017年,官山鎮秸稈收儲中心的建成,使秸稈在農民心里的“地位”一下不一樣了。
睢寧田間,農業機械正在捆扎小麥秸稈 原來,官山鎮政府牽頭與江蘇眾友興和菌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數家企業簽訂了秸稈供應合同,由秸稈收儲中心免費為農戶清運、捆扎、儲存秸稈,并供應給需要的企業。企業以最低500元的收購價收購秸稈,刨除打捆費等成本,再加上每噸80元的補貼,每噸秸稈能產生320元的利潤,這收益將全部打入各村的村級賬戶。 “對農戶來說,省錢省事,還能給村里賺錢,何樂而不為?這秸稈一下就成了寶。”楊昌強說:“去年,平均每個村通過秸稈收儲獲得的收入能達到30萬元,實際上,在湯集的一些種植面積大的村,光秸稈回收的收益就能達上百萬,秸稈收儲已經成為當地扶貧的支柱產業。 老百姓收儲秸稈的熱情高漲,秸稈收儲中心也越做越大。為了全盤接收官山鎮接近十萬畝的小麥秸稈量,大大小小14個收儲點在鄉鎮中建立起來,帶來的是就業崗位,直接惠及的是困難戶個人。 76歲的陳保平就是聯合村臨時收儲點的一名看護工。在這之前,陳老家中唯一的兒子因病無法外出工作,老兩口年紀大了不好找工作,只好靠低保生活。提起現在這份工作,陳老贊不絕口:“現在這份工,是鎮里對我多大的照顧啊。工作又不太累,就是看看監控、巡視草棚,條件也不錯,有電扇有電腦的,一年給我家增加個萬把塊錢,真的對我家太重要了。”
秸稈收儲已經成為當地扶貧的支柱產業 金黃的秸稈還連接起了綠色的產業循環,這樣的惠民效益也在不斷延伸。 跟隨著收儲的秸稈,我們來到江蘇眾友興和菌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菌菇大棚里,整齊的架子上,潔白的蘑菇正蓬勃生長。眾友興和是我國第二大雙孢菇種植企業,年產雙孢菇2萬噸,而蘑菇生長的基料,就是由收來的小麥秸稈粉碎后和雞糞混合調配出來的。 工作人員介紹,公司目前對小麥秸稈的年消耗量達6萬噸,是官山鎮小麥秸稈的第一大出路,等二、三期投產后,每年消耗的小麥秸稈量將擴大至18萬噸。
秸稈“變廢為寶”,被加工成了菌菇種植基料 菌棚并不是秸稈“人生”的終點,種植過蘑菇后,秸稈又化身為“菌渣”,被官山鎮吳橋村村民程震研制成營養土推向市場。據了解,1噸菌渣以8元價格收購,可制作0.5噸營養土。1噸營養土售價400元,身價翻了好幾番。去年,公司年銷售額達到了1000多萬,帶動30多名婦女就業,工資都能在2000-4000元。而在當地,營養土企業也發展到約20家,產業規模初現,富了一方鄉民。 官山鎮的秸稈還有另一條“人生路”,就是被附近的奶牛場收購作為草料或墊圈草使用,收購價格還能更高。奶牛場產出的牛糞,則會被送到林場化作肥料滋養林木,形成又一個綠色循環。 從土里來,到土里去,樸實哲學背后的創新并不簡單。將“廢料”融入循環農業,官山鎮創出了一條條綠色蓬勃的產業鏈,帶動著百姓走向小康路。 “綠”是特色農業的綠 扶貧扶志扶技培養“新農民” “土地是農村的根基,是農民的希望,要實現農村發展農民致富,就要從這片土地上下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睢寧縣扶貧辦主任李慧說。 近年來,睢寧縣的“11841”農業生產體系在江蘇頗為有名。“11841”既是“1個縣農業公司+18個鎮農業公司+400個村集體股份合作社+1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其中,縣農業公司是龍頭、鎮農業公司是支撐,通過層層政策保障和扶持,全力支持村集體合作社和由新型農民運營的家庭農場的發展。將這一體系與脫貧攻堅掛鉤,很大一批“新型農民”誕生自建檔立卡低收入戶群體。 今年33歲的單迎就是在這一體系下誕生的“新型農民”。原本外出打工的他,沒有太多農業知識,也沒想過要做個農民,但因為父親中風癱瘓,母親又患病,不得不回鄉照顧,一人撐起一個家。
位于凌城鎮的稻蟹共生扶貧產業園是睢寧“11841”農業生產體系的最好體現 2018年,他家所在的凌城鎮鎮級農業公司要在當地發展稻蟹共生扶貧產業園,便優先找到了家里有困難的單迎。“我一開始是不信的,鎮里又是提供無息貸款,又是提供技術指導,蟹苗、飼料等都可以統一采買,鎮里托底包銷路,旱澇保收。這事兒太好了,都不敢相信。”單迎說,后來,鎮里開了幾次座談會,幾番動員,單迎才將信將疑地入園承包經營。 “第一年還什么都不會,心里很是忐忑,不過鎮里聘請的技術專家常常就在地頭,每個月也都會安排技術指導,我跟在后面學,第一年蟹塘豐收就賺了近一萬塊。”單迎說。
單迎展示自己養殖的螃蟹 如今,單迎已經是一個承包了10畝蟹塘的“塘主”,撒餌喂藥查看螃蟹的健康狀況,做起來熟門熟路,也頗有一些心得。“鎮里幫著采買、幫找銷路,感覺主要是給我們托底。鎮里也跟我們說了,要是我們做得好了,有了自己的想法,鎮里也支持我們承包了自己干。”這給了單迎一些希望,“我打算長期做下去,做得熟練了就多承包幾畝,多給家里掙點錢。” “我們的扶貧產業園有兩個原則,一個是扶貧不扶懶漢,我們提供一切可能的政策來鼓勵困難群眾勞動起來,只要他們勤快,就一定能脫貧。”凌城鎮黨委副書記李峰說:“第二個就是要培養一群‘新農民’,教會他們一門技術,一門營生,讓他們以后離了政策扶持也能過下去,過得好。像單迎這樣的年輕人,手腳勤、學得快,我們特別歡迎他們來園里工作。” 據了解,凌城鎮稻蟹共養基地今年已發展到約5000畝地,比去年有所提升,經過一年的觀望,今年申請入園承包的低收入戶也由原先的23戶增加到了70多戶。 這只是睢寧縣扶貧產業體系下的一個縮影。目前,睢寧全縣已建設運營132個扶貧產業園,主要發展鮮食玉米、稻蟹混養、林下經濟、中草藥和紫薯等多個農業產業,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創業4940戶,年戶均增收1.5萬元。田間地頭的一抹綠,會讓這片土地上的人真正站起來。 在睢寧縣政府的助推下,這抹綠也將常青。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際,睢寧縣已提前規劃,著力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去年,縣政府為全縣建檔立卡低收入戶以及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置辦了涵蓋40種重大疾病的“扶貧保險”,今年,又增添了一份“防返貧保險”,針對幫扶對象因學、因病、因災等自費部分進行再報銷,為防貧防返貧帶上“雙保險”。 這條綠色小康路,睢寧將越走越寬敞。 【相關鏈接】 ·泗洪:創新施策 照亮百姓小康路 | 強國小康路① ·灌云縣:一條蟲子“吃”出億元大產業 | 強國小康路② ·鹽城:繡花功夫做脫貧文章 |強國小康路③ ·紅色淮安的小康樣本 | 強國小康路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