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式剖析精準式抓藥 江蘇環境問題會商真動刀下實招
|
每月一次,省生態環境廳領導、相關業務處室、設區市生態環境局開展圓桌對話,圍繞全省環境質量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各方“把脈問診”“開方抓藥”,提出并共商解決方案,鞏固環境質量改善成果。上周,該廳7月份環境質量會商機制如期舉行。 記者從會上獲悉,我省生態環境部門將聚集問題抓落實、壓實責任抓落實、嚴格執法抓落實、統籌協調抓落實、創新手段抓落實。圍繞突出環境問題逐條定方案、拿計劃,確保整改到位,并將環境質量目標和強化措施分解壓實,分解細化到逐個斷面和點位,分解到責任部門、責任人,充分運用好各級治污攻堅辦、治水辦、治氣辦等各類平臺,切實發揮綜合調度與統籌協調作用,凝聚形成部門合力,圍繞解決環境問題,積極制定出臺創新政策。 直指問題精準研判 “7月沿江地區大氣擴散條件相對較好,但臭氧污染卻高于蘇北;國考斷面優Ⅲ比例降至谷底;部分地區非國控企業聯網工作推進不力,全省未完成省級聯網企業773家! 在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處室和直屬單位介紹完目前存在的環境問題和環境質量狀況及預測分析等情況后,無錫、徐州、蘇州、連云港、宿遷先后匯報了環境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7月受到持續梅雨影響,全省臭氧濃度同比下降18.1%,但蘇州市臭氧濃度同比“不降反升”4.3%。監測數據顯示,蘇州市軋鋼廠和蘇州新區國控點臭氧濃度較高、污染持續時間較長。 “臭氧濃度處于高位,主要是由于外來污染傳輸疊加,再加上長時間極端氣象靜穩狀態,導致了本地內源污染物大量積累難以擴散造成。”對此,蘇州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蘇州正進一步強化攻堅部署,明確了“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顆粒物”的管控要求,通過狠抓內源治理、強化執法檢查和重點區域整治以及鼓勵夜間錯峰加油等一系列舉措推進任務措施落實。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秦亞東表示,各地各部門要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既要“顧頭”也要“顧腳”,既要“顧里”也要“顧外”,要掌握好推進治污攻堅工作的節奏和力度,更加注重因時因地因事采取適宜的策略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去解決突出、重點環境問題。堅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尤其要在精準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五個精準”,即問題精準,準確把握本地區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和主要污染因子;時間精準,按照本地區環境污染時間分布特點實施分時段管控;區位精準,盯住問題突出的重點地方、重點河段加強治理;對象精準,準確識別本地區水、氣污染嚴重的行業、類型和工藝;措施精準,提高污染治理措施的靶向性和針對性,分類施策、對癥下藥。 強化執法懲戒督辦 近日,省生態監控中心對1979家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梅雨期部分企業自動監控流量和濃度數據異常。為嚴厲打擊利用汛期偷排偷放污水的環境違法行為,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開展了汛期執法檢查、“水平衡”檢查以及重點排污單位排放量與用電量核算等一系列工作。 對于趁雨趁潮違規違法偷排偷放這種“投機取巧”“趁火打劫”嚴重違法行為,會議指出,必須予以嚴厲打擊、嚴加懲戒。要通過打擊一批、處理一批典型的大案、要案,并公之于眾,形成震懾效應,來遏制預防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在當前治污的嚴峻形勢下,各地應當進一步加大執法處罰力度,切實履行好垂改賦予的環境執法職責,進一步明確執法工作的重點路徑,特別是在夏季、汛期這樣的特殊時段,要周密細致地部署好執法檢查工作,要以大案要案為抓手,加大執法力度、提升執法效率,絕不允許有任何放松懈怠。 今年以來,省生態環境廳優化完善了環境質量排名通報方案,建立了水、氣、污染源的預警工作制度,通過定期公開通報各地環境質量排名,實時發布預警信息,有效傳導了壓力,提升了治污攻堅工作效能。 據悉,為提高地方對各類排名預警通報情況的重視,省生態環境廳將建立健全排名預警的獎懲機制,激勵督促各地及時采取有力措施,推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對響應及時、措施有力、改善明顯的地方予以通報表揚、經驗宣傳;對問題突出的地方視情采取約談、通報、限批等措施。 重在落實決戰決勝 “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省環境質量視頻會商會以環境問題為導向,重在落實。 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之年。距離決戰決勝僅剩5個月,視頻會商會就是找“病灶”,抓“藥方”,而會后解決問題就好比吃藥、做手術。 會議要求,要統籌設計、通盤考慮,及早準備,緊緊把握下半年治污攻堅工作的關鍵節點。要倒排工期,根據本地區環境質量現狀,對照目標任務要求,合理確定各項重點工作、工程措施的完成時限;要銷號管理,進一步細化分解每項任務,實行掛圖作戰,明確各項任務的具體責任人、完成進度和時限要求,每日調度、銷號管理;要深化督導,省廳各處室單位要持續做好執法監督、專項幫扶、公開排名、預警通報等相關工作,建立水、氣專班,實時跟蹤各地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情況,定期調度各地治污工作進展,加大督導頻次和力度,必要時對問題突出的地方開展駐點幫扶。 (吳 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