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寧夏最大的黃河青銅峽生態濕地
|
觀景亭(央廣網記者 廉軍 攝) 央廣網銀川8月2日消息(記者廉軍)近日,記者來到久負盛名的寧夏最大的濕地黃河青銅峽水庫區自然保護區采訪,了解到經過多處的保護和生態修復,這里已成為黃河流域生態福地和鳥類天堂。 據了解,上世紀60年代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建成后結束了寧夏灌區兩千多年無壩引水的歷史,水庫壩高42米,總庫容6億立方米,擴灌面積550萬畝。經過30年的淤積過程,到90年代逐漸形成了寧夏最大的黃河灘涂濕地生態系統,還形成了多個湖泊和湖心島嶼百鳥灘。 鳥島是青銅峽水庫內最大淤積島嶼,湖泊、沼澤、水道、草甸廣布,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次生濕地生態景觀,是寧夏確定的首個鳥類自然保護區。 在保護區管理人員的帶領下,記者開車沿保護區的環繞土路繞行一周。但見樹與灌木交織叢生,遍地青草葳葳,荻花搖舞,自然動植物、林區草叢融合形成生態鏈,自然景色山水相映、鳥語花香,已成為不可多得的西部生態福地。 登上30多米高的觀鳥臺,遠望牛首山白云繚繞,寧夏八景之“牛首慈云”呈現眼前。近看鳥島這個百鳥樂園,湖光山色如世外桃源,棲息在此的鳥兒猶入天堂自由棲息繁衍。 引導采訪的保護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保護區灘涂遼闊,餌料豐富,加上生態環境改善,吸引了鳥類停留、棲息、繁殖,成為候鳥遷徙的主要集散地、取食地,成為僅次于青海湖鳥島的西北第二大鳥島。目前保護區共發現鳥類18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有黑鸛、中華秋沙鴨、金雕、胡禿鷲、玉帶海雕、白尾海雕、大鴇、小鴇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有白琵鷺、大天鵝、小天鵝、黑鳶、紅隼、灰鶴、鴛鴦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4種。在候鳥遷徙期鳥類上百萬只,百鳥云集十分壯觀,成為了一道獨特景觀。 但在上世紀90年代,庫區的濕地生態也曾遭遇巨大的人為破壞。南部沿岸一些農民進入保護區內開荒種田,他們修堤筑壩、抽干湖水、砍伐樹林,3萬畝林木遭毀,亂墾農田約5萬畝。自然植被損巨大,生態環境惡化,野生鳥類種類劇減,僅剩下10余種。 據介紹,2003年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后,經過艱難綜合治理,情況逐漸好轉。庫區成為寧夏濕地自然保護區,鳥島獲批國家濕地公園。2017年以來,持續對包括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點位進行全面清理整治,中央和地方資金投入近億元,實施退耕還濕,涉及退耕的12萬多畝濕地全部收回,地面建筑全部清理,生產經營活動全部退出。保護區西緣還修建了圍欄和防火隔離帶,打通了水系,阻隔了人類活動的干擾。修建了巡護道路,增加巡查人員加大巡查頻次,安裝視頻監控系統,保護區內違法活動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自然保護區總面積有197平方公里近30萬畝,南北長超過40公里,東西最寬處7.7公里,最窄處2.5公里。保護區山水林田湖草已然融為一體,生物多樣性豐富多彩。這里的環境將會持續優化,鳥類和水生植物更加豐富,全面恢復的生態還濕地以寧靜、和諧、美麗,將更好地造福寧夏、惠及黃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