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友誼日 花語訴和平
|
7月30日是國際友誼日,為了紀念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庇護了25萬多名中國難民的25位國際友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花語”儀式化教育活動,用鮮花、綠植訴說歷史,致敬英雄。
“花語”訴和平。(蔡美婷 攝) 上午9點,活動在紀念館史料陳列廳“人道主義救援”展區舉行。展區前設著幾張花臺,花臺上,破碎的瓦片覆蓋著碧綠的苔蘚,在瓦片的縫隙中,白掌參差錯落,綠松傲然挺立,用紅端木制作的“紅十字”裝置肅立在展區入口。儀式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將一束粉色的和平月季置于盆景中,整部象征和平的花語作品宣告完成。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將一束粉色的和平月季置于盆景中。(蔡美婷 攝) 據中國傳統插花傳播者、本次花語作品設計者鄭翕文介紹,瓦片、花材都有著獨特的意義。破碎的瓦片,寓意著在南京大屠殺中,城市飽受摧殘,一片廢墟。苔蘚,花語是“母親的愛”,寓意著大地母親亙古不變的愛,也象征著新生。白掌,是友誼之手,25組白掌,與南京大屠殺期間25位國際友人在南京安全區設立的25處難民營的地理分布相呼應。松,在中國傳統花語中代表“堅強不屈”,象征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全場點睛之筆是一株粉色的和平月季。鄭翕文說,粉色和平月季的花語是“和平使者”,用它向世界傳遞攜手守護和平的美好心愿。
鄭翕文介紹創作寓意。(蔡美婷 攝) 張建軍在致辭中說,紀念館有多種表達銘記的方式,如雕塑、場景等,“花語”儀式化教育也是創新表達方式之一!拔覀冊谌粘Q芯恐邪l現,很多國際友人都與花有關,比如魏特琳喜歡菊花,丹麥園藝師培育出了象征和平的辛德貝格黃玫瑰等。所以我們用花語與觀眾交流,通過鮮花與至暗的歷史照片形成的鮮明對比給予觀眾別樣的觸動,借助鮮花的療愈作用達到緬懷同胞,撫平歷史創傷的功能,向世界傳達歷史與和平的故事,更好地強化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的功能及警示意義! 據悉,未來紀念館還將舉辦多場花語儀式化教育活動。下一場“淚滴中呼喚光明——花語儀式化教育”主題活動將在紀念館分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舉辦。(徐紅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