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在廈門舉辦
|
央廣網廈門7月28日消息(記者陳庚 通訊員陳暉 滕欽祥)作為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重點科普活動之一,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決賽28日在廈門市集美區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選手同臺競技,在激烈比拼中分享傳播防震減災知識。 44年前的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剎那間地動山搖、房屋倒塌,眾多生命停止呼吸,居民失去家園。為紀念唐山大地震,普及防震減災和應急自救知識,此次決賽特定于7月28日舉行。 決賽中,從網絡選拔賽、預賽等環節中脫穎而出的30名選手圍繞“防震減災 科普先行”的主題,從不同角度,結合實際案例,講解了減隔震技術、鉆地蚯蚓機器人、抗震阻尼器等在地震救援中的應用,以及《你不知道的地震急救包》、《給孩子的防震減災課》、《家庭防震——你的家具擺放對了么》等實用內容,贏得在場專家和觀眾的陣陣掌聲。 臺上精彩專業的分享,離不開臺下勤學苦練的付出,河北代表隊選手、來自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的講解員許鑫介紹說:“我覺得這場比賽就像是讓我又經歷了一次高考一樣,因為前期的準備工作非常多,而且也很困難,這就要求你必須有非常頑強的心理素質,還有一定要不斷地背誦和了解,把防震減災知識學得更加的全面,到臺上的時候才能夠運用自如。” 福建代表隊選手、廈門萬舜匯·誠毅科技探索中心的講解員許琳告訴記者,自己在比賽過程中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今后會將這些知識更好地應用到日常工作中:“其實來到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參觀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學生,今年廈門市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也在我們中心落成,所以通過此次比賽,我會將深澀難懂的防震減災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活潑的語言,將它傳播給這些中小學生們,讓他們能夠在生活和學習當中充分應用。” 經過激烈角逐,最終來自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的選手劉衛康、陜西省地震局選手雷羽南、溫州科技館選手張挺獲得大賽一等獎及“防震減災科普大使”稱號,將代表中國地震局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 當天比賽全程通過央視頻等平臺進行直播,吸引了超過34萬名觀眾在線觀看。在央視科教頻道《透視新科技》欄目中還設置了第二現場,由央視主持人大賽優秀選手劉慧凝主持,邀請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何永年研究員和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大鵬等專家,實時轉播比賽,解答題目,點評賽況。 本次大賽由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指導,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福建省地震局、中國地震災害防御中心、中國地震學會、中國地震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辦,吸引了全國30多個省市區、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的近千人報名參賽,規模屬歷年之最。 當晚,參賽選手及嘉賓還前往大賽承辦單位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參觀近期剛剛對公眾開放的廈門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該科普基地按全國領先標準、由廈門市地震局與誠毅科技探索中心著力打造,數十個全新項目,讓公眾可以沉浸式體驗地震、全面了解地震,掌握自救互救相關知識。
大賽主辦方為三名一等獎選手頒獎(央廣網發通訊員供圖)
決賽現場(央廣網記者 陳庚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