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書展名家與觀眾深入互動 在書展中邂逅高妙意趣
|
“唐詩是一座雄奇巍峨、風光秀麗的寶山,你可以自己信步登臨,但如果有一位導游為你引路,你就能更快更好地一窺山中美景。”7月24日,書香江蘇形象大使、南京大學資深教授莫礪鋒登上了江蘇書展“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一番幽默的開場白逗得觀眾會心一笑。講壇結束,來自“云端”和現場的觀眾連珠炮似地發問:莫老師,唐詩之后讀什么?能推薦幾部詩歌專著嗎?——重磅嘉賓和熱情讀者間的親密互動成了江蘇書展一道動人的風景線:莫礪鋒、孫曉云、柯軍、徐小躍、沈石溪……盡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而限流,觀眾的熱情絲毫未減。 自稱“唐詩導游”,莫礪鋒帶著讀者踏上了游覽唐詩“寶山”的神奇旅程。“導游”先圈畫出了必須“打卡”的重要景點,李白、杜甫自然是“第一方陣”。“寶山”究竟有何美景?莫礪鋒娓娓道來:唐詩以凝練藝術的語言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自然山川經過詩人的審美觀照和人格化投射后,改變了后人看待自然的眼光;唐詩展現了古人情感的真善美,一首韋應物《送楊氏女》道出了父親嫁女時的百般滋味;唐詩之美尤在于詩人的人生觀、生活態度和人格光輝之寶貴,杜甫就以其畢生創作和人生,完美地闡述了儒家的仁愛精神……臺下,觀眾們靜靜地聆聽。莫教授語重心長地說,讀唐詩,“藏于心”后還要“行之以身”:學會像古人一樣“發現”天地,學會珍視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多一點悲憫情懷,搭把手、獻出點滴愛心,或哪怕僅僅投上一個善意的眼神。 江南何處?在旖旎美景、文脈風流中,也在著名書法家孫曉云筆尖漾開的文墨書香和對小康社會的美好想象里。今年是孫曉云連續第十年“打卡”江蘇書展。當她攜新書《詩意江南》《孫曉云文墨書香臨本系列》登上主會場中心舞臺時,熱情的讀者和書法愛好者們用鮮花、掌聲來表達對她的喜愛。 “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南京大學許結教授主編、孫曉云書的《詩意江南》里,秀敏靈動、“美女簪花”般的書法筆跡和佳詞麗句相映成趣、相互闡釋。火爆的簽售場面再一次印證了江蘇人的書香氣質,孫曉云現場總共簽了七八百本書,其中《詩意江南》全部售罄。 “從2011年我第一次參加江蘇書展至今,書展的形式、規模和閱讀的媒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江蘇人對書籍的那份熱愛、對傳統文化的強烈渴求。”孫曉云感慨,而讀者通過書展與她形成的親密互動也深刻地影響著她的創作思路,“既然漢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是人們精神溝通的媒介,又有這么多讀者喜歡我的書,那么,書法藝術是不是更應該走出書齋,和傳統文化、文學經典、全民閱讀密切地嫁接起來?于是,為書展創作成了我每年的一項重要工作,年年我都要來這里,和讀者們完成這個約定!” 在蘇州博物館,一場以昆曲名家柯軍為主角,孫曉云、范小青、盛小云、馬伯庸、鄒英姿等多位文藝名家助陣的“蘇州有請·素昆盛典”,詮釋了另一種形式上的“閱讀”。 “素昆”者,素顏表演昆曲也。在蘇博的寫意庭院里,觀眾很可能與柯軍所飾演的現代林沖劈面相逢,繚繞指尖的一條紅色大帶成為素凈的視覺畫面中唯一一抹驚心動魄的亮色。樓臺之上,你還可能偶遇《玉簪記》里的陳妙常、潘必正,感受一把初戀的心動。在紫藤園,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下,孩子們正體驗昆曲“勾臉”,或來一場梨園Cosplay。前來捧場的名家們也沒閑著,或手捧《素昆》閱讀,或揮毫潑墨,或低頭刺繡。觀眾只需在蘇博服務中心領取一張特制書簽,就可以在館里尋找名家大師和蓋章打卡。 中華傳統美德有哪“十德”? 南京大學教授、博導,原南京圖書館館長徐小躍圍繞他所著的《什么是中華傳統美德》,給讀者們上了一堂意蘊深厚的德育課。“十德”即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現代社會語境中如何遵循“義”?徐小躍說,“義”即“宜”,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禮”最根本的是“敬”,“敬人者,人恒敬之”;“孝”最基本也最難得的是對父母的“和顏悅色”。“‘十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國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你的血液中沒有這些,你就不叫中國人。”徐小躍的一番“金句”喚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為了參加“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讀者見面會,南京銀城小學學生盧梓萌拉著父母來到蘇州主展場;帶著孩子奔赴鐘南山系列新書首發式,成了家長進行親子閱讀、成長教育的一種方式;流連于琳瑯書海,一邊推著小推車一邊凝神翻閱是逛展的典型姿態……剛滿“10歲”的江蘇書展,又在“成長”路上鐫刻下許多難忘的瞬間。 由于疫情防控、分流讀者的需要,本屆書展除了設置主展場,還擁有111個實體書店分展場、2個線上分展場,并且首次打造了“移動書展”,許多讀者選擇足不出戶“云上”逛展。主展場的活動少了、實時在館人數少了,環境更安靜了,讀者的體驗感也更好了。聆聽名家分享收獲書中智慧,徜徉書海孜孜尋覓心中好書……從“熱鬧”歸于“寧靜”,未嘗不是一種更加理想的書展模樣。(馮圓芳 于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