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江護江著好“水文章” 河海學者交出長江大保護“答卷”
|
“一葉飄搖揚子江,白云盡處是蘇洋”。在魚米之鄉江蘇,長江流淌出河網密布、孕育著繁華興盛。在第十屆江蘇書展的現場,河海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系列叢書》與讀者見面。
河海大學出版社推出《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系列叢書》 針對長江大保護、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河海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積極行動,勇于承擔。應運而生的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設立了水生態與環境、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工程技術、岸線保護與綠色航道、智慧水利和綠色發展戰略等六個研究中心,為長江大保護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庫支持。 《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系列從書》則是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及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出版的智庫產品。系列從書分為綜合卷、法治卷、社會卷、經濟卷和生態卷,分別從這五方面深入探討長江經濟帶應如何構建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文明發展的道路,明確發展方向并提供理論支撐,引導基層實踐部門落實好黨中央的布局要求,使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新書發布會現場 新書發布會上,長江綠色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史安娜教授,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教授陳軍飛,以及河海大學朱新華教授來到現場,他們與讀者分享了自己在本套叢書編寫過程中的感悟,并談一談作為“水之子”的河海學者對長江大保護的肺腑之言。
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教授陳軍飛接受媒體采訪 陳軍飛介紹,自長江大保護戰略被提出以來,河海大學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戰略,成立了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相關的專家隊伍高度重視長江大保護問題,策劃了這一套系列叢書。這套叢書涉及面較廣,包括了水資源管理、水環境治理、港航岸線及船舶的污染物排放治理等相關問題,專家學者們對涉水問題做了深入的研究。
長江綠色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江蘇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史安娜教授接受媒體采訪 史安娜表示,主創團隊試圖從一個更加全面的角度,更系統地展示專家學者們在長江保護上獲得的最新成果,為政府有關部門制定關于長江保護的政策提供智庫支持。江蘇省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要準確把握江蘇戰略定位,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起帶動示范作用。
河海大學教授朱新華接受媒體采訪 朱新華以自己的家鄉江蘇泰興為例,介紹了這套叢書在基層實踐中的現實意義。“我們通過全產業鏈視角來探討沿江化工產業如何轉型升級,結構如何調整,空間布局如何優化等問題,這一系列對策不僅能為我們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咨詢,還可以為其他科研院所提供理論依據。”朱新華說。 在新書發布會現場,媒體還“云連線”采訪了叢書的主編之一——河海大學 副校長張兵。張兵表示,我們國家已經頒布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這是相對宏觀的指導性意見,我們還需要更加具體的實施規劃方案,譬如通過國土空間規劃方案,分析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結構變化趨勢以及產業布局的現狀、特征、問題等,把長江經濟帶的整體情況了解清楚、徹底,明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方向和發展策略,從而形成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整體合力。另一方面,破除各自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建立長江經濟帶統一保護和發展的制度體系也非常重要,還需要更多專家學者以及有關政府部門繼續努力探討研究。
新書發布會現場 從靠江吃江轉變為靠江護江,變革性重塑“江”與“人”的關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用綠色發展的生態自覺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長江文明新時代篇章。據悉,此次出版的《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系列叢書》聚集了近100位專家學者、碩博士研究生參與撰寫。叢書聚焦長江大保護、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法治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關鍵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對策思路和具體建議。本套叢書成功入選2020年度江蘇省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戚軒瑜 朱嬋玲/文 唐楊/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