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元素助力“天問一號”問天
|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記者了解到,“天問一號”項目背后,有不少江蘇科研力量。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擔了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的研制任務,將搭載“天問一號”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也是國內唯一獨立承擔火星探測器載荷研制任務的高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航航天學院院長葉培建院士是項目的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而南航1988級校友孫澤洲擔任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耐極寒抗沖擊,4公斤“小筒”保障應急通信 在南航23日舉辦的火星探測器發射直播觀摩活動現場,記者看到了外形像小筒一樣的信標裝置樣品,重量不過4公斤左右,但其中結構相當復雜精密。 “火星探測器的信標裝置相當于黑匣子加上信標系統。”火星探測器信標項目主任設計師、南航航天學院張子健副教授介紹,火星探測器包含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三大部分,而信標裝置主要安裝在著陸器和巡視器兩部分。“這套信標裝置,能夠保障高強度沖擊、極寒等極端環境下的數據通信,還可以記錄探測器著陸火星的行動軌道,在國內外都稱得上是首創。” 這個看似“小巧”的信標裝置,在空間和體積的嚴格控制下,必須滿足高強度沖擊、極寒高溫等多方面的苛刻要求。這樣一個全新的產品,無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鑒,團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2018年8月,火星應急信標裝置研制團隊在南航正式成立,詳細設計方案于2019年4月評審通過,經過6個月的研制與技術攻關,團隊按計劃完成了電性能測試、力試驗、鑒定級產品投產等研制技術流程,各項功能與性能滿足使用與設計要求。11月底正樣產品順利投產,2020年4月信標裝置正式交付。 每次高沖擊試驗都“跌宕起伏” 重重困難也要“使命必達”,研制人員一路闖過了結構子系統、無線電測控子系統、熱控制子系統等多道難關。 高過載沖擊試驗是考核信標裝置抗極端環境的重要驗證試驗,試驗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盡管在試驗前有專門關于技術安全的風險控制措施,確保試驗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開展,但還是讓團隊成員吃了不少苦頭。 “每一次的高沖擊試驗都‘跌宕起伏’,但也都是必須得啃下來的‘硬骨頭’。”南航火星應急信標團隊總設計師、南航航天學院常務副院長陳金寶介紹,為了讓高沖擊試驗可控、可測地進行,團隊共采用了五種試驗驗證工作的沖擊方案。 第一種方案需要近距離測量信標的參數,但由于信標位置的不可預知性,團隊成員需要冒著被砸傷的風險,在試驗場一線進行參數測量。實際試驗工作中,信標距離成員不足10米,稍微出現一點偏差,團隊成員就可能面臨生命危險。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由于第一種方案無法滿足試驗的測試要求,團隊迅速調整后又開始驗證第二種、第三種試驗方案,但都滿足不了指標要求。經過無數次摸索,研制團隊屢敗屢戰,最終第五種試驗方案達到了各種指標要求,試驗驗證工作圓滿完成。 仰望星空,總師又是“南航造” “我們還要到火星取樣返回,還要對木星進行探測,還將向太陽系邊際探測飛行。中國的航天強國夢,將為中國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2018年5月,葉培建院士被聘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 此次擔任“天問一號”總師的是南航校友孫澤洲,從南航電子工程專業畢業后,他隨即進入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2004年任“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2008年任“嫦娥三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后擔任“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以及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最核心、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在著陸器進入火星大氣后降落傘減速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一次機會。“認識一個新的事物就是試錯的過程,航天卻不會給你很多機會去試錯。”孫澤洲坦言。(楊頻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