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 江蘇4個月化解矛盾糾紛33萬件
|
江蘇省3月開展“法潤江蘇 2020春風行動”活動以來,為涉疫企業、城鎮居民、進城務工人員、困難群體提供形式多樣的公益法律服務。截至目前,全省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336200多件,進鄉村入企業開展法律服務活動42800多次,提供“不見面”法律服務90847人次,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免費辦理法律服務675件,辦理涉困難群體法援案件17316件,幫扶特殊人群困難家庭失學子女3751人。 專業法律服務力量融入網格 “相比于正常訴訟程序耗時3個月甚至半年,本次特邀律師調解從收案到結案總共歷時5天,兩家公司間矛盾糾紛也快速得到解決。”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主任孫勇談起疫情期間這樁案件,仍不由得感慨。 前不久,南京市玄武區法院收到某信息公司訴某科技公司服務合同糾紛一案。雙方當事人曾簽訂《企業科技咨詢服務合同書》,但信息公司提供相應服務后,科技公司因疫情影響未按約支付剩余價款12萬元。在征求雙方當事人意愿后,法院委派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民商事調解中心對案件進行調解,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并于當天收到生效的司法確認裁定書。 疫情期間,涉合同、家事、勞工等矛盾糾紛多發,“春風行動”扎實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推動糾紛及早、就地解決。省司法廳完善“網格+調解”“網格+律師”“網格+普法”模式,推動人民調解員、律師、法治宣傳員等專業法律服務力量主動融入網格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構筑起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服務對接體系,讓群眾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法治力量。 “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較好地緩解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孫勇說。 疫情期間,線上調解方式得到廣泛運用。南京、南通、蘇州等地線上非訴訟中心投入運轉,通過“江蘇微解紛”小程序,在線受理市民糾紛處理訴求;連云港、揚州、泰州等地創新“云調解”模式,調解員開展線上答疑或組織雙方調解;鎮江、鹽城、宿遷等地探索運行“網上律師調解工作室”,第一時間受理、調處復工復產矛盾糾紛。 便民法律服務解燃眉之急 疫情期間,將優質法律服務及時送到群眾身邊,為全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您好,我是南京公證處的公證員嚴凱,根據您在網絡上提交的公證申請,現就相關事項和您通過手機視頻進行確認。”2月25日,我省支援湖北抗疫的護士小琴,在工作的隔離病區接到江蘇遠程視頻公證服務平臺的視頻電話。 小琴年前看中南京一套房屋,價格、付款方式已談好,就等簽約。得知江蘇推出遠程視頻公證服務,小琴在線上遞交了申請,通過視頻通話辦理委托書公證,由她的先生代辦買房簽約。視頻電話中,小琴在公證員的視頻注視下進行電子簽名。“不見面辦公證,真的很方便。”小琴高興地說。 結合防控實際,省司法廳創新法律服務,打造全國首款輕量化遠程視頻公證服務產品,目前已為援鄂一線的醫療工作者、社會志愿者、自愿居家隔離以及行動不便的群眾受理出證700多件。 觸手可及的法律服務也讓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鎮張稿村村民有了盼頭。去年,該村成立主要由貧困戶組成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因受疫情影響,今年豐收的洋蔥面臨滯銷,大量訂單遭遇退訂,農戶們心急如焚。村里法律顧問肖二平第一時間趕到合作社,安撫大家“有合同在,對方要‘按章辦事’”,并主動與購貨方交涉。考慮到購貨方也有難處,肖二平提出折中方案:購貨方繼續履約,合作社接受分批付款。雙方順利簽訂補充協議。 法律扶貧是這兩年我省“春風行動”的重頭戲。今年我省著眼于解決群眾最急切最憂心的突出問題,細化基本法律服務事項清單,加大兜底脫貧群眾的“一對一”法律幫扶,為扶貧開發項目提供法律體檢、法律顧問等個性化服務。比如,徐州、南通、鎮江等地培育貧困家庭法律“明白人”,鹽城、無錫、揚州等地為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減免公證費用,發放防疫愛心禮包等。 暢通法援通道助力復工復產 疫情來勢洶洶,不少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勞動用工糾紛增多。無錫市濱湖區一家企業受疫情影響停工,員工們近3個月拿不到工資。“本來大家還在等復工通知,可老板說要倒閉了,沒錢結工錢,我們也要丟工作,這可怎么辦?”前不久,企業員工胡某向濱湖區法律援助中心說起這件鬧心事。 據了解,這起欠薪糾紛牽涉48人。濱湖區法律援助中心立即啟動“綠色通道”,迅速審查申請材料并指派法援工作者朱彬承辦此案。朱彬在走訪和調查取證中了解到,企業處于停產狀態,廠房內僅存的幾臺陳舊設備已被法院查封保全。 “如果企業現在支付工資,就面臨破產。如果企業能挺過暫時困難,恢復生產能力,員工就有機會拿回所有工資和補償金。”朱彬把情況分析給員工們聽,不少人當場表示“讓企業喘口氣”。員工與企業簽訂調解協議,約定在年底前企業支付拖欠的工資及經濟補償金。最近,企業恢復生產,員工們也陸續找到新崗位。 疫情防控吃勁時,法律援助不掉線。我省動態跟蹤困難群眾法律服務需求,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對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支付勞動報酬、確認勞動關系、工傷賠償等維權申請,將經濟困難審查標準放寬至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功能,依法妥善辦理農民工討薪案件,加強勞資糾紛排查化解,開展勞動用工排查,完善援調對接、援訴對接機制。 安全有序的復工復產離不開法治護航。各地主動對接工業園區、工礦企業等,提供多樣化、差異化、精準化服務,助力企業解難題、促發展。南京、鹽城、泰州等地組織多家律師事務所開辦分所、建成海外服務中心,積極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無錫、徐州、常州等地指導全市法律服務機構與顧問單位建立企業復工達產法律服務群,提供點對點法律服務;常州市新北區、蘇州市姑蘇區等成立法律服務團,與園區管委會簽訂法律服務協議,選聘專業法律顧問,開展“坐診+出診”法律服務。(倪方方 張全連 邢媛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