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附中高級教師評析2020江蘇高考作文題
|
新華網南京7月7日電(龐雪汀)7月7日上午,2020年高考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倪峰對今年江蘇高考作文題進行評析,具體評析內容如下: 或許可以用2004年江蘇省第一次高考自主命題的作文題來評價2020年的作文題,這就是“山的沉穩”與“水的靈動”。我們不妨將其視為一次自然的回歸與整體上的呼應。 “山的沉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題目形式上看,今年的作文題依舊是考生熟悉的新材料作文,需要學生從給定材料中確定構思范圍,自主立意與表達。二是從整體風格上看,今年的作文題延續了江蘇卷作文題一貫的宏大命題+詩意表達+時代生活“三結合”的特色。作文材料聚焦于智能互聯網時代個人成長的命題,詩意的語言表述設置了真實體驗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未來,規劃人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廣闊的寫作空間,有助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感悟與思考,并做出創造性、負責任的表達。 就“水的靈動”一面而言,今年的作文題又表現出與以往命題不同的特點,更切近學生個體獨特的生活體驗,為考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思維空間和寫作立意的角度。 與往年江蘇卷作文題大多有個“核心概念”或“關鍵詞”不同,今年的作文題很難提煉出一兩個類似“和而不同”(2019)、“語言”(2018)、“車”(2017)、“話長話短”(2016)這樣的核心語詞。整個作文題設置了一個有著復雜聯系和多樣化可能的話語情境。作文材料共四句話,第一句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揭示出人際交往中的普遍存在的現象或規律,第二句話指出這一現象或規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影響,第三句話強調在當下智能互聯網時代這一影響會顯得更為突出,第四句話從生活出發指出當下的“瀏覽”“點贊”“分享”“感動”可能決定“你未來的樣子”,這也是對文章的選材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提示。 從整體上說,材料引導學生關注個體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問題。這里的“環境”是一個包括了與之發生關聯的人、所經歷接觸的事、所面對的各類信息的綜合體,是個體生存的小環境小場域。一方面個體的選擇會影響并塑造自己生存的小環境,另一方面這一與個體關聯最為密切的場域也在影響并塑造著個體。材料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在同類信息“環繞更加緊密,塑造更加可感”的智能互聯網時代如何對自己的成長負責,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獨特性,每一個個體所生存的環境都有其復雜性,這里還涉及到大的時代背景和小的生存場域交織并存的問題。材料并沒有提到個體與小環境之間具體會發生什么樣的影響,沒有提到這種相互的“塑造”是正向積極的還是負向消極的。由此看來,這個作文材料兼具了思辨性、開放性和啟發性,既有對個體成長的一般性規律的揭示,也有對個體選擇信息及被信息塑造的具體描述。于是,我們可以描寫記敘現象,抒發感懷;可以發現問題,思考其中的關系和原由;也可以解決問題,探求在智能互聯網時代個體應該如何對自我的成長負責。 找不到核心概念、關鍵語詞,對材料內涵把握不清,這些也許是有人覺得這個作文題有點難以下筆的原因。但這次作文命題的成功之處也正可由此體現:雖然沒有核心概念關鍵語詞,但題目給定了明確的體驗思考的情境;只要平時有感悟生活、反思自我的習慣,能將材料表述與自身生活體驗相勾連,材料的內涵也并不難把握。相反,如果習慣了機械化套路化的應試作文訓練而缺乏對生活的體驗、感受與思考,對這樣有一定思維廣度和深度的作文題的確很難應對。 每一個考生都是時代生活的參與者,都是自己生存場域的塑造者,也都是個體成長的直接體驗者。面對這個作文題,考生本應該充分聯系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樣才能選擇獨特的個人角度,選取真實可感的素材,并寫出自己獨有的體驗感悟與思考認識。 題目中關注現實生活與個體成長、引導個人化體驗與審辨性思維的傾向,對于我們一線的作文教學也會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2020年高考江蘇卷高考作文題目出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