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全面小康生活:既要"魚米之鄉"也要"詩和遠方"
|
“輕似剪,雙艫飛箭,流如云彩云星漢……”姑蘇城內,滄浪亭下,一曲婉轉悠長、含蓄典雅的水磨調,再現了沈復夫婦“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詩意生活。這出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記》進入市場,非但沒有曲高和寡,反而場場爆滿,印證了文化消費的蓬勃發展。 腰包越來越鼓,腦袋越來越富,“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在江蘇落地成一個個鮮活的畫面。 “不愁吃不愁穿,還不能有個愛好?” “這塊表,故事長了!”千畝荷塘次第花開,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園池村的游客多了起來。村里的農耕民俗文化館內,69歲的秦興瑞又向游客打開話匣:上個世紀40年代,粟裕轉戰如皋時,曾在老鄉家留宿,臨走時將自己的手表送給了老鄉。這塊表輾轉到了秦興瑞的老舅爹手里,老舅爹又給了他。 老秦是個有手藝的農民,修了40年的鐘表。但過去,他雖給人修表,自己卻買不起。后來生活條件好了,補貼家用的生計變成了收藏的愛好,一發不可收拾。據老秦自己估算,從2000年起,他花在收藏鐘表上的錢已有近百萬。老秦的這個“敗家”愛好,節儉了一輩子的老伴并不十分支持。但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老秦總是嘴硬:“不愁吃不愁穿,還不能有個愛好?” 確實,現在的老秦“有錢有閑”——他早已不種田了,在農耕民俗文化館上班,每月4500元工資,再加上土地流轉分紅、農保的養老金、老年人生活補助等,一個人一年就有6萬元以上收入。兒女也已成家立業,無需他操心。 這兩年,平園池村發展旅游,把老糧倉改造成農耕民俗文化館,用于展示過去的老物件。聽說老秦“寶貝”多,村里專門給這位“農民收藏家”留了個位置。如今,他的個人展館里,除了100多件老式鐘表,還漸漸有了書籍、字畫、像章以及瓶瓶罐罐。 在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平園池村,“老秦”們的故事還有很多。平園池村黨支部書記劉煒建說,富起來的村民們,開始追求更有滋味的生活,精神世界越來越豐富。52歲的秦旺蘭在村里組建了一支旗袍隊,每天和姐妹們在村里走兩次,“穿上旗袍為游客表演,感覺自己變年輕了,很多人拉著我們要拍照呢!” 你幫我我幫你,日子越過越好 “老年人的小康應該是……吃得好、穿得暖、朋友多!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在張家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緣夢手鼓團”的教室,75歲的蘇明瑩訓練間隙樂呵呵地和記者聊起她的故事。 眼前神采飛揚的老人其實有一段悲痛往事:十幾年前,蘇明瑩唯一的兒子因病離世,從此她和老伴相依為命,消沉度日。直到2015年,15個“孩子”突然出現,像一束光照進了他們黯淡孤獨的生活。 “大兒子一有空就來陪我聊天,給我送菜送米。經常是接到他電話時,他已經到樓下了,打開門,就聽到‘噔噔噔’幾聲腳步聲,人就到了跟前。”蘇明瑩說,前幾天,她又收到了“驚喜”——一雙紅鞋,“大兒子說,今年閏四月,討個好彩頭。我開心得不得了,鄰居看到都羨慕,說這個兒子比親兒子還親!” 蘇明瑩口中的“大兒子”,是張家港的“中國好人”王志勇,因做蔬菜生意,他自稱“賣菜哥”。5年前,王志勇聯合幾位志愿者發起“貼心小棉襖”志愿服務項目,結對了15戶失獨家庭的29位老人,蘇明瑩是其中之一。“每周一個電話、每月一次聚餐、每年過一次生日、送一次驚喜、體驗一次旅行、吃一頓年夜飯。”王志勇說,這是志愿者們給自己定的最低要求。 “孩子們”多年如一日的噓寒問暖,讓老人們臉上漸漸重新有了笑容,這個特殊的大家庭也從最初的客氣疏離變得熟稔親密。季桂芬高位截癱,喪子喪夫,蘇明瑩幫她買了一個新輪椅,還悄悄囑咐大家,“別說我買的。”溫暖,就這樣不停傳遞。 “過去別人幫我,現在我幫別人,將來,更多人幫更多人。”15年前,王志勇的父親病故,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頓。危難之際,好心人的1000元捐款讓他感懷至今。而此后長達數十年的志愿服務,讓渡過物質難關的他擁有了一個更加豐盈的精神世界。在王志勇看來,小康就是你幫我我幫你,大家的日子都過得越來越好。 據統計,截至目前,我省已有9.1萬多個志愿組織,注冊志愿者超2000萬人。“賣菜哥”的“小康觀”已在廣大志愿者的實踐中變得愈發清晰。 各省的報紙,村里圖書館都有 “孫家橋這個地方過去四面環水,百姓出行不便,日子也苦。據說,明末有位姓孫的大官自掏腰包為百姓修橋,百姓感激,都叫他‘孫天官’。這就是‘孫家橋’地名的由來。”南京市江寧技術開發區湖熟街道和平社區黨委副書記朱偉說,傳說很難考證,但村民們總是津津樂道,游客們聽了也很感興趣。 近兩年,和平社區抓住美麗鄉村建設契機,在外修顏值的基礎上,不斷深挖農耕文化、水鄉文化、古秦淮文化等本土文化資源內煉“氣質”。村里不僅將村莊歷史淵源由來典故等編纂成講解詞,還復原了渡口,建起了金陵起居文化館、江南水利文化園等文化載體。 鄉村文化記憶的復活和繁榮,不僅讓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也滋養了日益文明的鄉風,喚醒了安穩富足的村民對文化服務的強烈需求。 夜幕降臨,長江邊上,張家港永聯村的圖書館亮起燈光,下了班的李金梁一頭扎進書海。李金梁來自連云港市灌南縣,2006年大學畢業后進入永鋼集團工作,先后在基建、招標、法務、審計等多個崗位輪崗鍛煉,“崗位不同要求不同,學校里學的早不夠用了,村里有這樣一個可以靜下心來學習的地方真是方便!” 在這個全國第一家村級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全國各地的報紙都能找到。“村里生活著很多外地人,這是為他們訂的。”圖書館志愿者張琰說,每一份報紙標簽上的數字,就代表著這個省份有多少人在永聯工作。這個堅持多年的小小舉動,讓眾多奮斗在永聯的異鄉人倍感親切,也讓小小圖書館人氣常年不減。 去年,我省累計下達各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專項資金9.5億元,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門口。為小康生活帶來“詩和遠方”,成為“魚米之鄉”的新風尚。(孟旭 韓雷 陸威 劉暢 方達) |
